返回屯城村(第1/5页)  荒村拾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题记:屯城,隶属于阳城县润城镇。长平之战时秦将白起曾在此屯兵屯粮,因此得名。屯城居民为杂姓,有张c赵c郑c程c王c陈c高等,至今有“郑半街,张半道c陈一角”的说法。郑家祖孙在元代两封国公,二世“平章张家于明清五世之内出过三位进士,村内有二郎庙c关帝庙c张公阁c东岳庙及宗族祠堂等。屯城又称虎谷里,是明代大思想家c政治家c家张慎言的故乡。

    2014年的正月初三,是一个雾霾笼罩下的晴天。早饭后,领着女儿,轻装简行,向阳城方向出发。利用春节休假的时间造访几个古村落,是年前就定好的计划。

    过了润城,沿沁河,一路打问着向屯城走去。

    浅浅的沁河在裸露的河滩上勉为其难地流淌着,较三年前愈发地瘦细了。沁河两岸布满了鳞次栉比的工矿企业,河道里到处堆放着煤山c砂矿,坑坑洼洼的挖掘痕迹随处可见。裸露的河滩覆盖着枯黄的野草,在冬日荒寒的雾霾下,愈发显得千疮百孔。偶然有白鹳和水鸟在水面上飞起飞落,是途中唯一见到的生动画面。

    古人认为:“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也。”又说:“经脉者,所以能绝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管子水地。今世鄙弃传统文化,没有了对天地的敬畏之心,所有的河流干涸的干涸c污染的污染,能够流淌的也被一座又一座的水库寸寸截断,早已是不通了。

    屯城就位于沁河岸边的卧虎山下。

    走进屯城,印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化的城镇,新农村的楼房密集且鲜亮,宽阔的广场上耸立着一个抽象图案的大理石雕塑。屯城,作为一个村落,已然没有了一丝“村”的味道和想象中的古朴清幽,而更像是一座新“城”了。卧虎山起伏连绵,在雾霾的充斥下,苍松翠柏被蒙上厚厚的灰色。

    走进去,在新农村包围的中心地带,见到了一片老房子,却都大门紧锁。门前堆积着厚厚的落叶,鲜红的对联十分醒目。远处赵家的三座明末堡楼巍然耸立,很有些壮观的意味,却绕来绕去怎么也走不到近前。一座关帝庙修葺一新,却也是大门紧锁。

    有村民们手中提溜着礼品,步履匆匆在忙着走亲戚。村里的小卖部门前堆放着各种花里胡哨的礼品盒,生意红火。向一位本村的年轻女子询问东岳庙的位置,女子告诉我,东岳庙也锁着,进不去。女子帮我到处寻找拿钥匙的人,说是出去走亲戚了,不在家。问她知不知道张慎言的故居,女子摇摇头说:“不知道,这些事老人们才能说上来。”于是,她把我们领到了村委主任的家里。

    村委主任姓陈,四十多岁的样子,田字脸,身材高大,对本村的历史文化烂熟于心,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他话音低沉,地方口音让我听得不是很懂,但了解到的东西已远远超过我的预期。临别陈主任赠送我的两本资料,让我如获至宝,欣喜不已。

    屯城的陈姓,先祖为陈廷敬的长子陈谦吉,陈谦吉致仕后迁居到屯城。陈主任至今记得,屯城原本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城,并且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这四道城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后来都被毁了,只剩下一截城墙的遗址。张慎言的祖坟也在“破四旧”中破掉了,石人石马被凿开用来修建了水渠。

    历史上的屯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单张家在明清两代就出了三位进士:张慎言的祖父张升为明嘉靖庚戌进士,官至河南参政张慎言字金铭,号藐山,明万历庚戌年中进士,官至南明吏部尚书,以太子太保致仕。张慎言从孙张泰交,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至浙江巡抚。

    张慎言是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的外孙,很早父母双亡,由祖母一手养大。他自小颖悟绝伦,家学渊源,才华出众,有文章曾被视为三晋楷式。明万历庚戌年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所过之处,官声甚好,做陕西道御史期间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