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四 审张文祥,用的是另一种方法(第1/4页)  曾国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前来拜访的张大人乃漕运总督张之万。他是马新贻的同年c道光丁未科的状元公,是个天下郎人人羡慕个个称道的人物。他的堂弟张之洞十六岁中解元c二十六岁殿试又得了个探花。这下可把朝野轰动了。一时间,南皮张氏兄弟成了新闻人物,官场士林莫不津津乐道。张之万本坐镇在清江浦督办漕运,马新贻被刺后才来到江宁。

    张之万书读得好,学问优长,但胆子小,办事不够干练。其堂弟张之洞有其长而无其短,故后来所成就的事业也比乃兄大。接奉上谕后,张之万深知这不是件好差事,论他本人的意愿是决不想插手,但圣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上任,在路上便作好了打算:暂时应付一下,等郑敦谨和曾国藩来后,由他们去处理。一应付,他就发觉这个案子果然难办。那一天,他和魁玉提审张文祥。问张基本情况时,他答得很爽快。当问到有没有人指使的时候,他笑了一下,说:≈一t;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要杀要剐由你们的便,你们也不必再问了,我也不会回答。≈一t;再问,便紧闭嘴唇不做声,任动刑拷打亦不说。这明摆着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但打死不说,也拿他无法。张之万无计可施,魁玉也想不出好办法。后听说曾国藩要来接任江督,便都懒得再审了,且听大学士的主意。

    ≈一t;张大人,刺客的确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话?≈一t;曾国藩认为这是一句关键性的话。

    ≈一t;老中堂,张文祥的的确确这样说过。≈一t;张之万聪慧的眉眼中流露出疑虑的神色。

    ≈一t;外间传说,在审讯张犯时,他说过,马榖山与新疆回部有联系,你听说过吗?≈一t;曾国藩想起吴汝纶说的传闻。

    ≈一t;我没听说过。≈一t;张之万断然否定。≈一t;现在江宁城里謡诼纷纷,回民多姓马,有人就附会马榖山是回人,信天方教,进而说他通回部。这纯是瞎扯,是对马榖山的诬蔑。≈一t;≈一t;到底是同年,在大是大非上对马新贻的维护毫不含糊。≈一t;曾国藩想。他以恳切的态度对张之万说,≈一t;张大人,这件案子你已审过多次了,如何定案,你拿个主意吧!≈一t;≈一t;不,不,主意要由老中堂拿!≈一t;张之万急了,他以为曾国藩是要将他推出来。≈一t;我和魁将军虽然审过张文祥,但他要害之处始终没有透露过一句,不能定案。≈一t;≈一t;我看这张文祥多半是个无赖,马榖山要整顿社会秩序,无意间在哪里伤害了他,他便起了杀人之心。张大人,你说是不是?≈一t;曾国藩望着张之万。他没有和张之万共过事,对这个漕运总督充满了钦佩之情。年轻时曾国藩也曾日思夜想中个状元,一举轰动海内,谁知殿试列入三甲,虽说后来得力于劳崇光进了翰林院,但终生对同进士出身都感到遗憾,因而对于状元,他从心里尊敬。他的这种心理,与左宗棠截然相反。官场上广为流传一个故事。

    徐珂编《清稗类钞》卷五十七《王惟清谓举人尚》:≈一t;左文襄以孝廉从军,立跻通显,居尝高自期许,以为秀才能任天下,布衣可佐王业,雅不欲以甲科中人为评之定鉴。此盖有所激而然也。光绪甲申法越之役,率军由江苏至福建,道次九江,官吏呈刺谒见。左视九江道履历乃进士出身,未延见,仅传见九江府。继而德化等县皆进士出身,不得已,皆见之。后有同知王惟清,以单人需次者,持刺来见。左视之若大宾,肃衣延之入,即纳之上坐,于后谒者概令谢绝。候辕诸人疑之,密贿持帖者探左意。未几,柬房人云:左见惟清时,颇谦抑。进茶后,问惟清出身,惟清以单人对。左问单人与进士孰尚惟清曰单人尚。文襄佯示疑讶,诘之。惟清正对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