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 青年学子王闿运的一番轻言细语,使心跳(第1/3页)  曾国藩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 青年学子王闿运的一番轻言细语,使曾国藩心跳血涌

    那人进得门来,在曾国藩面前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礼,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一t;晚生王闿运拜见部堂大人。≈一t;≈一t;足下便是王闿运?≈一t;曾国藩将王闿运细细地打量一番。见他很是年轻,约在二十岁左右,中等身材,宽长脸,两只眼睛乌亮照人,身穿灰色粗布棉袍,头戴黑布单帽,脚着宽头厚底单梁布鞋。虽穿着朴素,却神采奕奕。曾国藩心中喜欢,亲热地对王闿运说:≈一t;久仰,久仰,不必拘礼,请坐。≈一t;曾国藩≈一t;久仰≈一t;二字,并非寻常文人见面的客套话,他的确早就听说过王闿运其人了。那是王世全对他讲的:一日,一个要饭的老花子,持着≈一t;欠食饮泉,白水焉能度日≈一t;的上联,来到东洲书院求对,一时难倒了书院那些饱学之士。后来,一年轻士子以≈一t;麻石磨粉,分米庶可充饥≈一t;的下联对上了,才免去东洲书院之羞。此人便是王闿运。曾国藩欣赏王闿运的聪明。现在,这个聪明的士子自己来了,他自然高兴。王闿运大大方方地坐下后,曾国藩问:≈一t;听足下口音,好像是湘潭一带的人。≈一t;王闿运说:≈一t;晚生是湘潭云湖桥人。去年来东洲书院求学。昨日在渡口拜读《讨粤匪檄》,知明公即日将挥师北上,荡平巨寇,解民倒悬,故不惮人微位卑,特来明公处祝贺。≈一t;曾国藩见王闿运口齿清爽,谈吐不俗,心想此人果然有些才学,微笑着说:≈一t;半年来,湘勇在衡州,多蒙各界父老乡亲支助,现已初具规模。洪杨又转而进犯湖北,践踏湖南。鄙人奉朝廷之命,近日即要出师,灭凶逆而卫家乡,还烦足下代为转达鄙人对衡州父老的感激之情。≈一t;王闿运忙站起,作了一揖,说:≈一t;明公在衡州训练士卒,将帅三军,一扫衡州官场疲顽之积习,振作蒸湘士农工商之精神,功在衡清,有口皆碑,尤为我东洲三百学子所倾心景仰。≈一t;  ≈一t;足下过奖了。≈一t;

    王闿运重新坐下,说:≈一t;晚生昨日通读《讨粤匪檄》,此文笔力雄肆,鼓舞人心,其作用当不亚于一支万人劲旅。但愿东南半壁,凭此一纸檄文而定。≈一t;≈一t;倘能真如足下所言,则实为国家之福,万民之幸。≈一t;≈一t;《讨粤匪檄》好则好矣,然此中有一大失误。不知此文出自明公幕中何人之手,明公可曾注意否?≈一t;曾国藩心里吃了一惊,坐在一旁的罗泽南等人也感到意外。曾国藩素知≈一t;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一t;,何况眼前这位年轻人是个聪明过人的才子,绝不能以世俗观念看待他,他既然敢于进赵家祠堂来当面指出檄文的失误,必然有一番深研。曾国藩不露声色,摸着胡须,和颜悦色地对王闿运说:≈一t;《讨粤匪檄》仓促写成,必定多有不妥之处,望足下坦率指出。≈一t;王闿运侃侃而谈:≈一t;大军出师,颁发讨伐檄文,以振人心而作士气,向来为统帅所重。故当年汤王伐桀,有《汤誓》传世;武王伐纣,在孟津作《泰誓》,在牧野作《牧誓》。征讨有罪,恭行天罚。徐敬业起兵伐武曌,骆宾王为其作《讨武曌檄》,千古传诵,遂为一代名文。明公出师衡州,此事将永载史册,为当今天下第一等大事。《讨粤匪檄》一文配合此次出师,自张贴之日起,便已传遍衡州城内城外千家万户,日后也定当如《讨武曌檄》一样流传下去。但可惜的是,此文回避了洪杨叛逆的主要意图。明公一定读过长毛的《奉天讨胡檄》。≈一t;曾国藩想起被太平军俘虏的那天夜里,罗大纲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