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摆脱平庸管理,摆脱人才困境(第1/2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嘉诚案例

    在管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定理“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能够把每一个员工放在适合的岗位上,让他们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一名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驾驭能力的高度体现。在这方面,李嘉诚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

    在企业创业之初,李嘉诚非常需要那些能够忠心耿耿c埋头苦干的人才,而李嘉诚自己也能够身先士卒,在工厂里经常不分昼夜地设计图纸c生产制品,甚至还带着产品走街串巷地推销,为员工们做榜样。

    来自上海的盛颂声和来自潮州的周千和从李嘉诚创业之初,就一直跟随在他的身边,可谓兢兢业业c劳苦功高,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

    回忆起当初的艰辛,周千和说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上下,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可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搏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有人会讲,李先生是老板,他是为自己苦做,打工的就不是。话不可这么讲,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

    对于这样忠诚的一批人,李嘉诚当然十分器重,但是当他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企业开始面临“人才困境”了。建厂之初跟随着自己的这批人,文化水平普遍都很低,大多数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样的人自然难以担任技术管理人员。这也就导致工厂在技术管理方面人员上的奇缺。李嘉诚认为,这些曾和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元老虽然经验丰富,但是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已经达不到目前企业发展的要求,并且他们缺乏闯劲,作风易流于保守,如果自己仅靠这样一支队伍来扩大发展,最终的结果无疑是死路一条。

    李嘉诚曾说:“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都能跟得上形势。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干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于是在发现问题后,李嘉诚果断面向社会进行招聘,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自己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对于那些老成持重c经验丰富的元老,李嘉诚也没有放弃。在进行新老交替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文化水平低的员工c送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出国深造,并且他还以身作则,专门请了家庭教师传授知识,并自学英语。这些措施深得新老员工们的欢迎,由于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也使他们更加喜欢自己的企业。

    在李嘉诚庞大的商业帝国中,只要是人才,就能够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可以说,李嘉诚在用人方面的确称得上是慧眼识才的伯乐。

    李嘉诚智慧

    唐太宗曾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结果过了很久他也没有推荐人选。当唐太宗责问他的时候,他却说当今找不到杰出的人才。唐太宗因此说了这样一段话:“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一样,各取它的长处。古代能治理好国家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正是因为唐太宗深知“人尽其才”这一用人之道,才铸就了“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同样,在现代社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也是企业管理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在企业中,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人才,并让每个人才各尽其责,发挥最大的能动作用,企业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否则,轻则使企业发展受阻,严重的甚至会使企业分崩离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