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0章 画中画(第1/2页)  锦绣重生:天价豪门千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霍思宁将小刀在边角处摩擦,显然是要将画纸分层。

    马立文心中开始忐忑起来,难道他真的看走了眼,这画纸下面,真的还另有文章不成?

    霍思宁可没有管马立文这会儿是什么表情和心思,她小心而专注地磨着边角。

    这幅画面上的这层纸为生宣纸,在不损坏画纸本身的前提下,需要极有耐心才能将画纸和底层的熟纸包浆给分开。

    霍思宁空有理论却缺乏实践,这是她第一次做这事儿,所以手法并不熟练,等到将画纸磨开,她的额头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但是她这会儿也顾不得这些了,而是轻轻地将第一层宣纸掀开。

    看到下面那张完整的图纸,所有人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在霍思宁缓缓将第一层熟纸撕开后,在这张完整的仿品下方,竟然暗藏玄机!

    谁也想不到,另一张赫然就藏在了赝品下面,在这张图纸上面,左侧第一个红印章为“学圃堂印”四字,正是唐寅的私印。

    更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在这幅画上,除了唐寅的私印之外,还有四五个其他的私印,里面的私印霍思宁认得不多,只有两个说得清来历,清湘老人和板桥先生。

    “清湘老人”原名为石涛,是明末清初绘画极有灵气的一代宗师。

    石涛身世坎坷,出家为僧后又半世云游,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画风别具一格。

    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他都能刻画出与其他人不同的韵味,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

    “板桥先生”自然就是郑燮,也就是世人俗称的郑板桥了,他是清代画师,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

    这两个人都在唐伯虎的这幅名画上盖下了私印,足以证明这张画的真实性。

    这时候大家的视线才落到这幅画上,唐伯虎的,居中处作者一位头戴文生巾,留八字须的书生。

    书生倚坐桌前,他的面部神情和悠闲坐态,无不显示其儒雅的气度和风流。

    左侧书案两边是两位婢女,一女着红色套裙,一女着白色衫群,色彩明艳,极有层次感。

    居右席的来客,就是李端端。

    她手执一朵白牡丹,姿态文雅,楚楚动人,一颦一笑都充满风情和韵味。

    李端端身后的随从侍女一共四人,将李端端围绕其中,宛若众星捧月一般,凸显李端端的地位之重要。

    图的背景为山水大屏风,屏风上题作正是崔涯的诗:

    善和坊里李端端,信是能行白牡丹。谁信扬州金满市,胭脂价到属穷酸。

    和第一张仿造的相比,这张画中画里面的人物无论是神态还是举止都显得格外生动,就连人物的衣饰线条都比第一张流畅清细。整张画色彩艳丽清雅,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唐代美女多体态丰盈优美,神情慵懒惬意,这与唐代的民风和当时的繁盛大有关系。

    从这张画就可以看出,李端端以及众多的婢女并没有作为女人的自卑,相反的反而隐隐有一种高高在上睥睨一切的感觉,这才是唐朝仕女的风范。

    没有人会再认为这张画中画是赝品了,所有的人都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当年溥仪究竟有没有将这张画带到新满洲这都不重要,让所有人好奇的是,这张画究竟是到了谁的手里,又是谁要将这张画作假,用了一个如此巧妙的手法将这幅画隐藏在赝品下方。

    在古代,山水人物画多使用生宣纸来描绘,这样的纸吸水性好,润墨性强,尤其适应于泼墨画、写意画。

    用这样的纸来绘画,笔触细腻,干,湿,浓,淡变幻多端,层次分明。

    所以在明清甚至民国时期,绝大多数书画家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