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章 不战而逃(第2/4页)  我不是汉献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除。或许每个时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权力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少数人领导多数人,这是社会的常态。

    人类总是有贤有愚,聪明的人领导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证这个族群在竞争中存活下来。而那些聪慧过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占据大量劳动成果,也就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聪明人不择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但物竞天择,当聪明人的后代变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现了聪明的人,那改朝换代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创业难,守业更难。没人愿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孙败光,可保证自己的家族不会出现败家子,这又太难。所以聪明人们想要建立起一种制度,以确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会被动摇。举孝廉只是这种手段之一,三国中期陈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世家为了维护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论才能,只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门,那么恭喜你,就算你是个智力低下的白痴,那你也能当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个贩夫走卒,那对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够胜任宰相,那也只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

    九品中正制,刘协是不打算用的,那种以出身论能力的做法本就不科学,而且聪明的人若是被阻在仕途以外,是不会甘心低人一等的,一旦这样的人多了,那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了。

    刘协中意的是科举制,当然他看中的科举制并不同于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科举制。在刘协的计划里,能够参加科举的并非只能是读书人,术业有专攻,想要做官也不是只有读书这一条路可走。刘协希望将来这天下不光有文人的科举,也要有武人的科举,不光有武人的科举,还要有各行各业选拔顶尖人才的科举。

    九品中正制是将为官的渠道尽力收拢在手中,而刘协的科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要收拢天下英才为己用。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刘协身为天子,要做的就是尽量多的为那些身怀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一个入仕为官的渠道。

    如今在刘协所能控制的区域范围内,科举制的土壤还在继续培养中。决定先拿文人的科举开刀的刘协没有着急,他很清楚世家的势力很庞大,现在就废举孝廉兴科举并不适宜,即便世家不反对,除去那些身上带着世家标签的读书人,真正有资格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而刘协要做的,就是培养出更多的读书人。

    村、乡、县、郡、国,这五级的教育阶段已经铺设下去,利用大量退役伤兵的返乡,刘协基本上完成了对村学的控制。那些对大汉忠心的退役老兵,不光光是刘协放在各地的拥护者,更是传播刘协思想的扩音器。如今的大汉官军,不仅仅是战力让各路诸侯畏惧,更让诸侯不安的,就是大汉的官军人人皆能识文断字。虽然读书识字对战场搏杀没多大作用,可多学一门可以用来谋生的技能,又有谁会去反对?

    如今的大汉,刘协若是不考虑死伤,是可以完成一统这个目标的。猛将悍卒,智者谋主,粮草辎重,刘协一样都不缺。可刘协却并不打算现在就结束乱世,因为刘协发现,乱世,也是势力重新洗牌的时候,想要对付世家这个庞然大物,唯有在乱世才有可能成功,否则那就是一场等同于同归于尽的豪赌。

    刘协需要把握节奏,用以辅助自己完成从根本上削弱世家的布局。兖、豫二州的世家妄想通过出卖曹操讨好刘协,那是打错了算盘。刘协现在不动他们,只是因为还有曹操更需要解决的目标存在,一旦解决了曹操,那接下来就该收拾那些墙头草了。

    刘协不会明火执仗的对付那些世家,那样只会激起世家更激烈的反抗,刘协习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而对掌握着话语权的朝廷来说,有的是办法收拾那些不肯乖乖就范的世家。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