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三十九章 武嵬成军(上)(第1/4页)  凉州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在李延炤的设想中,这支山地兵是采用弓箭作为投射物器为佳。只是随着先前的战事,县兵中的精锐士卒相继阵亡,健锐营中善射士卒,也几十去六七。而要训练出一名使用弓箭的熟手,非一两年之功不可用。

    在这种情形之下,李延炤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操作简便,威力巨大的弩。先汉李陵之所以能率五千步卒远出大漠,挫败匈奴单于数万铁骑屡番进攻,靠的也正是强弩之力。及至最后,屡屡受挫的匈奴单于萌生退意之时,才因为汉军叛徒的出卖,得知李陵军中已无弩箭,故而集结大军再度部署进攻,方才击败汉军,击擒李陵。

    弩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而其胜过匈奴骑兵手中骑弓的,一是射程,二是威力。由于弓的发射需要一手握持弓身,一手引弦。故而基本上只能依靠单手的牵引力开弦。弩则不同,由于脚蹬的出现,弩已能够用脚踏固定,射手可用双手来开弦,力道自然远非骑弓所能媲美。

    除却脚踏开弦的蹶张弩之外,李延炤之前还曾在电影中见识过威力更为恐怖的弩——腰开弩。这种弩顾名思义,是由射手平躺着,用双脚蹬踏弩弓弓臂,进而双手引弦,集中全身的力量于腰部,将之拉开上弦。

    而之所以现下没有考虑这种威力更为巨大的武器,是因为这弩体积巨大,不便携带,工艺复杂,又不利维护。李延炤实在不知该将这弩发配给军中哪一营来用。战锋营身披铁甲,他们的任务也主要是抗线、反制对方骑兵等肉搏战。而健锐营即将被当作山地步兵的试点,在山地环境下,即使面对敌军,也基本都是大概率遇到轻甲部队,一来腰开弩无法完全发挥其弩力大的优势,二来那么笨重,也着实不适合配发给一支山地部队去使用。

    在这种种顾虑之下,李延炤最终还是决定采用蹶张弩装配给健锐营中弓弩兵,以提升一番己方的火力,尤其若是进取陇西,势必会发生不少野战、攻城战。而若是无力压制匈奴骑卒的骑射火力,即使最终能够取胜,也会付出很多极不必要的代价。这些有生力量上的损失,却又恰恰是如今处于上升期的李延炤所不能容忍之事。

    李延炤又带着健锐营与新进氐羌武士一同在山地训练了数日,数日光景,这些将佐士卒基本上都在努力练习攀岩。得益于李延炤对安全的重视,每次都让熟悉此道的人先行攀上,而后以先前的套马索作为安全绳,于是至今,倒还未出现过任何安全事故。

    李良经过几日亲手操作,已将一柄新弩交到李延炤手上。这张弩采用铁制弩机,不过前端的弓是用了自武库取出的旧弓。这张弓号称需要三石拉力,不过李延炤上手试了试,感觉弓力并不算大。他带着李良与魏旭、刘季武等前往校场,给用作练习靶的草人身上捆扎了一束穿缀好的铁甲甲叶,随即便量了二十步,张开弩弓,瞄准草人身上的铁甲放了一箭。

    这支用作试验的弩弓上的弩矢,也是李良亲自上手打磨而成。弩矢前端是锋锐无比的三棱箭镞。李延炤平端着弩,将望山调整到二十步的位置,深吸一口气,随即瞄了片刻,屏住呼吸,轻轻扣动了弩机。

    这张弩已经由李良按照李延炤的要求,在后端加装了木托,因此较之军中一般弩来讲,舒适度倒是提升了不少。李延炤只觉扣下弩机之后,勾弦的铁牙下降,将弓弦释放出去,与此同时弩臂传来一阵轻微的向前抖动,弩槽中的弩矢便在他右眼注视下向前直飞而去。

    不到一息光景,充作箭靶的那草人身上已是响起一声“铿”地脆响。李延炤眼中直飞而去的弩矢一闪而没,再放眼望去,草人身上的那一片甲叶似是安然无恙。

    刘季武与李良等自一侧向箭靶跑去,转眼间便在箭靶周围寻找起方才那支弩矢来,过了很久,刘季武才从一旁草丛中寻得了那支弩矢。

    李延炤再看到那支弩矢的时候,只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