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4章 各显身手(7)(第1/2页)  南明伟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落水的故事以后再说吧,希望读者耐心的等到下一卷,您别骂我就好,没办法,这个事件按照情节的安排,就应该出现在这个时间,其实笔者也不想卖关子,可是这一卷里咱们的故事已经跑题很远了,所以也就不需要再往回兜了吧。敬请原谅啊,求您别扔砖头!更不要打脸!

    朱四提到的刘良佐,历史上在这个时候并没有死,而且还擢升了镶黄旗固山额真,这两位汉军将领拥有的兵力也是有据可查的,小说中对他们兵力的数据都是等同于他们投降清廷时的基本兵力。我们在赣州大战的时候把刘良佐给弄死了,在此只能对他说声‘对不起’了。

    而吴三桂在清军中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拥有自己的部队,并且指挥系统相对于其他汉军将领也是最独立的。入关时他与满洲的兵力相加是18万人,因此在小说中笔者对他的兵力给出了在平定川陕后c吴三桂开始进入角色的这个时间段拥有8万人的数据。

    八旗子弟不经商c不务农,就是多尔衮制定的规矩,为得就是解放劳动力,在战时可以全部投入到战场上去,所以八旗满洲的牛录能够在入关后至康熙年之前从原先的308个增加到了669个。所以小说中的清军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兵力,诸位读者也不要怀疑这些数字的虚假,根据情节的演化,大概有一点偏差是可能的,不过大的偏差应该不会有。

    综上,如果明清两军在此时摊牌,当清军的机动力和战斗力在同一个战场形成合力之后,以目前的湖广和西北中的任何一个区域进行决战,清军都可以造成对明军的屠杀。所以别看总兵力明军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各个战场上,仅仅是依靠着地利优势才和清军勉强相持着,又依靠全民造反和明军水上的优势对清军暂时形成了局部的优势。依靠民心取得的攻势有刚刚结束的陕西之战,以及郑成功等部正在对南直隶开展的进攻。水师的攻势则是郑鸿逵对南京长江水面的争夺,以及朱成功对济尔哈朗的武昌进行的水上后勤打击。

    所以济尔哈朗也头痛着呢,十多万大军人吃马嚼的,不用被明军打死,他再不跑路,恐怕就会被饿死。可逃又怎么逃呢?济尔哈朗怎么都想不通,他堂堂清军的第二号人物,怎么一到这部小说里就变得如此的悲催呢?先是在长沙大战时被何腾蛟气得染上了疯牛病,连方向感都丢失了。

    在长沙内城,何腾蛟明明就在南面,可济尔哈朗偏要命令全军向西开炮!此后又带着大清的江南旅行团在湖广c江西c广东遛了一回弯儿,临走时还被朱四邀请去桂林再逛逛,对这一无理要求济尔哈朗当然是严词拒绝的。本想着回到武昌和九江一线,可以在长江以南的中上游地带建立起清军反扑和固守的最后据点,等日后抓住机会再从明军的身上把面子找回来。想不到如今的明军根本就不跟他玩儿社会,只喜欢耍无赖,完全不讲什么江湖道义。

    明军晾着济尔哈朗的大军,让他们天天在家门口叫嚣,却根本没人理他们。一年下来,连济尔哈朗自己也不知道明军到底是在等的是什么。可到如今,他才知道,原来明军这一年没干别的,专门派人去德国学习了进口挖掘机的使用。等学会了,就大模大样的把济尔哈朗家房前房后的马路都挖成了烂池塘,学着不良开发商的样子把济尔哈朗这个钉子户的家变成了一座孤岛,而且还对他断水断电。济尔哈朗愤恨的对老天哭诉道:“这是什么江湖啊?朱由郎你大爷的,你给我等着!”

    济尔哈朗的副将,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虽然也是一员无敌的悍将,但是在爷爷辈儿的济尔哈朗面前只能弱弱的问:“郑王爷,计将安出啊!军粮已经断顿儿啦。”济尔哈朗也是没辙,只能反问他:“城外面是山高路远沟深的,长江上明军水师还一个劲儿的纵横驰奔。这个时候谁敢横刀立马呀?难道是你勒克德浑?”

    勒克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