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人丁单薄的开国世家(第3/4页)  定秦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光义就应该把遗诏的全文都公布出来,而不是只公布一个大概的内容,而且内容还不完全一致。

    更何况,赵匡胤并未按照杜太后的“金匮之盟”办事,亲自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按大孝子赵匡胤一贯的行事作风,不应该是这样的。

    所谓“金匮之盟”,其实是利益当事人共同编造出来的弥天大谎。

    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赵普和赵光义互相利用而伪造的。

    他们分析了赵匡胤,赵光义和赵普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

    第一,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赵匡胤创业之初与赵普君臣关系极好,赵普由建国初期枢密副使升至乾德二年的宰相。但后来赵匡胤对赵普逐渐厌恶,嫌隙也开始逐渐形成。譬如,赵普曾保荐某人,虽然赵匡胤撕碎了他的奏章,但赵普却糊好之后,第二天仍旧呈上,迫使赵匡胤接受。虽然一般认为这体现了赵普的宰相风度和赵匡胤的善于纳谏,但赵匡胤的不满也再所难免。

    另外,赵普常提赵匡胤微贱时的小事,不免也会让已做了皇帝的赵匡胤觉得有损尊严。此外,赵普收受吴越进贡的瓜子金,陷害有隙官员等事件,也会令赵匡胤警觉到赵普的权柄太重。所以,赵匡胤晚期,赵普被罢相,已不再被重用,直至宋太祖驾崩时也没有再召见他。第二,赵光义和赵普的关系。赵光义和赵普原本都是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在宋王朝建立之初,两人都得宠。

    但是在建隆二年六月,杜太后去世后,赵光义处境就相当不妙了。

    七月,赵匡胤解除赵光义禁军职务,只命他担任开封尹,权力大大减小。这时赵普却一再升官,到乾德二年已升至宰相,远远高过赵光义。随着时间推移,赵普渐渐专权朝政,赵光义则力图把以开封为中心的东京府经营成独立的小区域。

    两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渐渐展开了明争暗斗,冲突时有生。后来,由于赵普的专权遭到赵匡胤猜忌,而开始失势,赵光义乘机利用“权谋之士“卢多逊攻倒赵普。

    赵普以他从政多年的经验,以及他对赵氏家族的了解,深知要使他的命运出现转机,主要要为新皇帝赵光义献上一份厚礼,而且这份厚礼物要足以使他动心。于是,赵普献上了经过他精心打扮的“金匮之盟“的厚礼。

    如果真有“金匮之盟”,为什么这么关键的东西谁也没见过?为什么赵普要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才上奏?那个“谨密宫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所有史书都避而不谈?

    根据情理推测,此事的真相应该是:杜太后从后周倒台吸取了教训,为大宋江山考虑,可能说过类似的话,但并没形成所谓“金匮之盟”之类的文字。

    正因为如此,赵光义才会在侄子赵德昭还没有成为太子之前,迫不及待地将哥哥赵匡胤害死,自己夺取皇位。而为了保住到手的皇位,他又必须尽快把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都害死,甚至把弟弟赵光美也害死。

    ……

    而按照《宋史》的记载,宋太祖当其时的宋朝宗室王爵人数有可能两只手都能数过来:

    宋太祖分封其父亲五子为王,王长子封国公,拜节度使,後袭郡王名号。

    然而这个记录缺乏的是一个事实描述,那就是作为老大的赵匡济,早薨,追赠太师、尚书令,追封曹王;老五赵光赞,早薨,追赠太师、尚书令,追封岐王。

    而同理,作为被封王爵的赵匡胤诸子当中,滕王赵德秀,早亡;舒王赵德林,早亡。

    这也就是说,若是将赵廷美,赵光义算进王爵当中,事实上册封的在世王爵只有四人……

    而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后世宋朝君王进行了相应的诏令布:

    熙宁二年,诏宣祖、太祖、太宗之子,皆择其後一人为宗,世世封公,以奉其祀,不以服属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