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二三章 科技发展指引 下(第2/4页)  定秦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边桦质,随方不一。竿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乃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均停也。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边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边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凡弩为守营兵器,不利行阵。直者名身,衡者名翼,弩牙发弦者名机。斫木为身,约长二尺许,身之首横拴度翼。其空缺度翼处,去面刻定一分(稍厚则弦发不应节),去背则不论分数。面上微刻直槽一条以盛箭。其翼以柔木一条为者名扁担弩,力最雄。或一木之下加以竹片叠承(其竹一片短一片),名三撑弩,或五撑、七撑而止。身下截刻锲衔弦,其衔傍活钉牙机,上剔发弦。上弦之时,惟力是视。一人以脚踏强弩而弦者,《汉书》名曰“蹶张材官”。弦送矢行,其疾无与比数。

    凡弩弦以苎麻为质,缠绕以鹅翎,涂以黄蜡。其弦上翼则紧,放下仍松,故鹅翎可极首尾于绳内。弩箭羽以箬叶为之。析破箭本,衔于其中而缠约之。其射猛兽药箭,则用草乌一味,熬成浓胶,蘸染矢刃。见血一缕则命即绝,人畜同之。凡弓箭强者行二百余步,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机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妨窃具,非军国器。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旁引线,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

    ……

    从弓弩的制作内容而言,张嘉师经过相应的实践,除了在箭枝方面,《天工开物?佳兵》所描述的制作技术,确实是有相当优势之外,而内容更多的弓制作方面,性能居然还比不上眼下使用的强弓。

    张嘉师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一个情况,但是他也能够推测一点,那就是很有可能古代的弓箭制作技术事实上已经相当成熟,甚至是不亚于明朝时期。

    至于是不是因为技术失传,这一点张嘉师还真的不太好判断。

    不过严格来说,明朝时期的武器在某个意义上很多奇葩,这一点可以从《武备志》的部分描述可以看出:

    “木火兽,用轻木造,架下安四兽足,高三尺,长五尺二寸,四足踏四轮,身头用竹篾编形,里外纸糊,装画以彩像,用白礬(矾)重涂,藏二烟瓶于耳内,口中置竹喷筒,左右胸旁栓铳四眼,内装火药铅子。药线联络,俱从后发,用一人架行,冲锋惊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