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四三章(第1/4页)  定秦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嘉师不是没有想过,在自己掌控大秦帝国朝政的时候,就解决掉各地方言各异的问题。

    但是在他定鼎关中之后到匈奴人入侵这一段时间,秦帝国的国家政策主要还是偏向于战争方面。

    要么就是张嘉师为了积蓄力量,不断地向关东的乱军或者是诸侯发起大规模攻势。要么就是为了应对匈奴人的入侵而进行的庞大战争准备。

    像是这种“旁枝末叶”的小事情,张嘉师自己一来是没有功夫进行这样的准备,二来则是秦帝国哪怕是在关东乱局逐渐平息之后,同样也没有足够的基础,甚至是准备来完成这样的事情。

    张嘉师不是不知道统一语言对于军事发展而言,同样是相当有利的,因为一旦军方有一个统一的语言标准,那么在军令执行,训练甚至是诸多部队相互之间的协同,都有着很利好的优势。

    眼下的秦帝国军队,几乎是来自秦帝国各地的大军,甚至是有着一部分是苗人的山地部队。

    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张嘉师更多地只能够指望自己麾下的官兵,在配合甚至是相应的训练方面,尽可能少出一些基于语言方面的问题所产生的篓子。

    这个可不是张嘉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而且让张嘉师无语的是,不仅仅是军队方面,即使是在大朝会,张嘉师自己有些时候面对着一些并不算太熟悉的方言的郡守郡尉汇报情况,它都只不过是勉强不会听错而已。

    所以,语言问题事实上就是一个对于国家治理而言,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一个根本要素之一。

    张嘉师不禁想起了一句后世穿越之前听说过的一句粤语方言:“鸡同鸭讲眼碌碌”。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一只鸡跟一只鸭交流,很有可能会发展成四目相对,结果并没有什么卵用的情况。

    而在某一个方面而言,中国历史上的方言问题,往往会导致交流出错,甚至是引发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

    ……………………………………………………分割线……………………………………

    而除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外,在历史上汉化的国家也不在少数。

    而这些国家很大程度上在汉化的时候,恰好就是占据了原来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区而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一套汉化方式。

    ……

    辽国,这一个国家可以说是汉化时间几乎与其立国时间几乎一样的国家。

    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

    辽太祖收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

    这些人在很大一方面,而汉文化在辽国境内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功劳。

    但是辽国的汉化进程是比较缓慢的。

    而有一点比较明显的是,辽国的汉化事实上最终没有形成一定比例,但是却确立了一个可以说相当适合辽国自身的政治制度,那就是辽国时期的“官员两制”。

    为了统治当地汉族,辽太宗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分治汉人和契丹人、南北两面官的两院制。并且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

    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双轨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职掌沿袭唐制,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官有实授、遥授之分。职事官与散官及阶、勋、宪衔、封爵、食邑户数等配套。辽代官名多有契丹语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隐掌管皇族政教,夷离毕掌管刑狱,乙里免为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