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 章(第1/4页)  拜占庭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斯特洛格尔斯基的《拜占廷国家史》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初。随着岁月的流逝,该书的重要价值体现得越来越明显,被列入拜占廷学经典图书。奥斯特洛格尔斯基夫人为本书希腊文本所写的前言已经充分说明了一切,这里就不必赘言。目前该书已经被翻译成为世界主要语言,中文译本的准备工作也至少进行了10年。为了最终确定本书的翻译,我们广泛征求了国际拜占廷学同行的意见,他们一致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这里,我们愿意对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拜占廷史教授拉伊奥(Angeliki Laiou)、顿巴登橡树园拜占廷研究中心主任塔尔伯特阿里斯-马丽(Talbot Alice-Mary)、哈佛大学历史系拜占廷史教授塞维森科(Ihor Sevcenko)和麦克考米科(Michael McCormick)、前国际拜占廷学会秘书长卡拉杨诺布鲁斯(I.Karrayanopoulos)和伊格诺米基斯(N.Oikonomides)和现任秘书长赫里索斯(Evangelos Chrysos)、牛津大学凯伯学院院长卡麦隆(Averil Ccomron)、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斯科特(Roger Scott)等表示衷心谢意,这些当今国际拜占廷学重量级学者的宝贵建议促使我们最后下决心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多方面的帮助。我国世界史学科资深学者齐世荣教授作为本书所属的这套丛书的主编,在确定该书的翻译工作中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导xìng意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哈全安教授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有关伊斯兰教的专业术语问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张绪山教授翻译了《拜占廷国家史》希腊文本的前言;青海人民出版社的齐宏亮副编审积极协调解决了本书的版权问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郑玮和李秀玲协助译者解决了全书的注释和chā图以及索引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徐家玲教授也对翻译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他们的帮助使本书增色不少,在此一并感谢。

    该书有多种语言的译本,本书中文译本主要根据英文本译出,个别地方参考了德文和希腊文本。正文部分以1952年胡塞(J.Hussey)的英文本为基础,注释则采用1999年鲁特格尔大学出版社再版的1969年英文版本。

    关于书名的变动还应说上几句。一般而言,书名是不宜变动的,本书将《拜占廷国家史》改为《拜占廷帝国》是出于两种考虑:其一是本书所属的《帝国史译丛》统一规格的需要。我们实在不忍心因名称而放弃这部同行公认的最佳著作。其二是作者本人从未刻意强调其书名的特殊意义,而他写作的内容和关注的重点始终围绕着拜占廷帝国,无论从时空的角度看,还是从内容所反映的实质看,拜占廷帝国是本书的核心。另外,中文版的人名和地名索引也做了简化,君主、学者、作品和货币等的英文名称则在文内夹注,供研究者参考。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就这些变动向中文读者表示歉意,恳请他们在开始阅读以前注意这一点。

    由于译者的水平所限,中文译本一定存在诸多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保持原作的面貌。

    绪论 拜占廷研究的发展

    以下总结只能描述出一些主要的发展线索,涉及到一些更重要的个别作品和学者。关于拜占廷历史研究总体发展的深入调查可以在下列作品中找到:瓦西列夫斯基(V.G.Vasiljevskij)的《拜占廷史著作概述》、布莱赫尔(L.Brehier)的《17~20世纪拜占廷史研究的发展》、瓦西列夫(A.A.Vasiliev)的《拜占廷帝国史》、格蓝德(E.Gerland)的《从人文主义到目前的拜占廷史研究》和斯塔德特穆勒(G.Stad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