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17东线的战备(第2/3页)  帝国霸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生产出来的新车只是替换报废车辆罢了,甚至大多数地区,汽车的总数都没有增加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德国生产的汽车是过去半年生产汽车数量的总和,可依旧还是没有让陆军的汽车保有量提高多少。

    更多的汽车意味着更多的油料消耗,还有更多的橡胶消耗。这些都是德国没有办法生产的,后续补充困难重重。

    原本在这方面,希特勒是一个在专业领域并没有任何主观判断的门外汉,可现在接替了他的李乐,明显要懂得许多。

    他在未来信息爆炸的年代,早就无数次的总结了元首的失败,究竟存在哪些可以避免的缺陷。

    真正的那个元首经常犯的错误,比如说不重视行政上深入细致的安排,也没有耐性来实现长期的计划这些问题,李乐是不会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乐细致入微的给出自己的建议,然后一点点的缓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最终贯彻下去。

    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部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德国在这方面欠债太多,需要补交的学费也太多太多了。

    为了建造更多的卡车,李乐降低了汽车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减料的办法,尽可能的给现有的汽车型号简配。

    即便是如此,二线部队装备的汽车还有各种各样的装备,依旧品种繁多无法计数。德国后勤部门混乱不堪,让人看一眼就头疼无比。

    铁路部队使用的卡车完全取自于法国,即便是这样安排,他们依旧还是不能实现机械化推进。

    俄国境内的铁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装,然后才能使用。这对于德国后勤部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非常巨大的难题。

    第三帝国境内那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铁路运输网,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基础。

    正是因为有了铁路运输线,而且敌人无法破坏这些运输线,所以德国才能够迅速在两线之间转移兵力,取得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

    可铁路在战争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问题,那就是过于死板的线路,无法触及到前线变化无穷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找到了填补这个末端的办法,那就是汽车!所以一时间,公路的地位在德国被提到了与铁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战场上取得成功,机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国高层就已经意识到,要想要解决他们面对的困难,实现补给部队的摩托化的确是十分重要的。

    但这种超前的想法,站在德国自身的战略条件上考量,却不是那么肯定的。1939年,当时的技术条件下,1600辆载重汽车的运载能力才抵得上一条双轨铁路——注意,这是运载能力罢了。

    要想达到和火车运载能力一样,汽车运输在一切方面,包括燃料c人力c备件c维修等的消耗,都远远多于铁路运输。

    也正因为如此,至少在运输距离超过200英里时,铁路仍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从战役或战略这样高的视角上来分析,实现摩托化实有必要,但它的改善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巨大。

    即便是在今天,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公路运输也没有取代铁路运输,这就是实践出来的真理

    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穿越来的人,李乐当然了解未来的交通运输情况。他当然会重视公路,同时也不会轻易蔑视铁路的作用。

    在李乐的强调下,1940年6月以来,德国既重视铁路的发展,又强调汽车的生产重要性。

    可是困扰李乐的另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是德国那要命的产能了。尽管动用了女工,尽管动员了工人,实施加班制度,可德国依旧无法生产出足够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