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一29章 一国两制了解一下(第2/3页)  秦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臣……臣没有考虑到这点,死罪!”

    黑夫下拜顿首,冷汗直冒,但这也不算离间骨肉吧,便又咬着牙,斗胆道:“臣每句话,都是出于公心,是基于所见所闻的肺腑之言,望陛下察之!”

    秦始皇默然许久后,终于又说话了。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你说的也有些道理。”

    他似乎有所触动,却没有再评价黑夫的进言,只是挥了挥手:“下去罢。”

    ……

    黑夫后退出了内廷,待他重新来到寝宫之外,呼吸着深夜微凉的空气时,才算缓过来。

    无人看到,他甲胄内的衣衫,已经湿了大片,都是被皇帝吓的。

    “这冒险大胆的进言,值得么?”

    从皇帝最后的自言自语来看,至少没让他龙颜大怒。

    秦国的制度,本来就是宗室无功劳不得属籍贯。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最大的公子扶苏即将举行冠礼,最小的公子胡亥也十岁了。

    按照惯例,他们也只是享受公子之名,有府邸俸禄,下代人,还可以称“公孙,王孙”,再过代,就是庶民了。

    这也是儒生博士们叫嚷的“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在秦国很正常的事,用山东的眼光看,却不可思议。

    古人说得好啊,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若按黑夫所说,让他们去做边侯,也算为国守边立功了,虽然第代第二代苦些,可后人还能世享富贵呢。

    他也不求自己的献策被采纳,秦始皇这么容易说服,那就不是秦始皇了。

    但黑夫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有自己的政见,不是简单复制李斯、王绾之言。”

    “今夜之后,陛下,将深深记住我这个人,记住我的话!”

    看着弯弯的月亮,黑夫露出了丝笑:“也能让皇帝觉得,黑夫公忠体国!”

    ……

    “陛下,那两封奏疏找到了……”

    谒者奉命将收在寝宫的两份简牍寻来,按照秦始皇的习惯,寻常奏疏,批示后会立刻发到各官署,再发往郡县,可些上书,他却会在阅后收着,既不做批示,也不退还。

    这些留不发的奏疏,常常包含着秘密,也是谒者们最怕碰的……

    秦始皇边思索着黑夫方才的建言,面打开两份简牍。

    其份是十二月时,谒者杨樛从南昌回来后递交的,他将沿途所见所闻,事无巨细地禀报给秦始皇,尤其是南昌戍卒不满的抱怨,以及黑夫在那支远征军里的威势。

    第二份,则是二月时,九江郡监御史的上书。

    疏谈及江南南昌、番阳等地路途遥远难治,如今南昌城已筑成,又有上千户百姓从南郡迁往,或可在江南新置郡的建议。

    但同时,负责监察官员的监御史又提醒皇帝件事,那就是,豫章六县,都是黑夫率部打下来的。目前除了余干道由干越吴氏父子管辖外,其余南昌、番阳、庐陵、九江、上赣五县,均由黑夫的旧部为令、尉、丞。

    这些人都是得到黑夫举荐,留任原地的南郡乡党。若是豫章成立新郡,这批人恐怕会控制地方军政法大权,这是秦律十分警惕的。

    故监御史提议,将黑夫旧部们,分别调往不同郡县任职,杜绝山头主义出现……

    皇帝早就看过这两份奏疏了,却没有给出进步的指示。

    直到今日,在好好考校了黑夫番,观其言察其行后,秦始皇才做出了决定。

    “黑夫之言虽未能跳出分封的窠臼(kē jiù),但他能献言以豫章、上赣分封诸公子为边侯,便知其没有私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