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8章 魏征那点儿事儿(1)(第1/2页)  大唐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到贞观之治,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没有这个人,贞观之治的成色就没那么好,就没那么辉煌!

    这个人就是魏征!

    魏征,男,祖籍山东,长得其貌不扬,甚至还有点难看,属于长相与能力明显成反比的人,非常喜欢读书,富有胆略,通晓书术c性情耿直c放浪不拘,有经国之才!

    他自幼家贫,为了吃饭,还作过道士,后来做了某郡丞的门客,都是管吃管住的单位。再后来,跟随郡丞投降了李密,成了李密的部下,为李密献奇计10次之多,屡立大功,后来又随李密投降了唐朝,成了唐朝的员工。当时,有很多李密的部下并没有降唐,魏征于是前去山东劝降,徐世勣就是受魏征的书信才降的唐。李渊一眼就看出魏征是个才,于是让他辅佐李建成。

    魏征就这样成了太子的人!

    玄武门政变后,成了李世民的人。有一次,李世民问魏征,说君主如何做就能做到明智,如何做就会陷入昏庸。魏征几乎想都没想就答道:君主偏听偏信就会陷入昏庸,兼听各方意见就会做到明智。

    李世民一听,有道理,超有道理,从此善于倾听各方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即是由此而来。

    有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给领导提意见是件很冒险的事,相当冒险,因为这厮掌握着你太多的东西,工资,奖金,工作岗位这厮要是一不高兴了,就会给你小鞋穿,让你路不好走,或无路可走。

    所以一般人不敢跟领导提意见,可魏征却是敢提,而且提的还不少,据有史可查的记载,他总共给李世民提过200多次意见(想想你上班这么多年给领导提过几次意见),从治理国家的大事,到生活细节的小事,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平均不到1个月就1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200多条意见都是货真价实的意见,没有一条是“你不注意休息啦”c“你不注意照顾自己的身体啦”c“你不关心嫂子孩子啦”

    矫情得都想抽自己!

    这提得是意见吗?

    这不是变相拍马屁吗?

    要知道,在帝王时代,公开批评皇帝那叫“犯龙麟”,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撄之,则必杀人”,皇帝老儿一生气,别说是你的工资,就连你的前途,你的小命,包括你全家的小命,都有可能不保,所以一般人根本不敢给皇帝提意见,而魏征却敢于给李世民提意见,说明他的勇气和胆量不一般。

    按照史书的记载,魏征特能提意见,即便李世民和老婆刚吵了架,心情不好,魏征也是照提不误。奇怪的是,魏征每次提完意见,李世民不仅不会修理他,还会奖励他,不仅赏给他金银,还赏给他布帛,于是魏征越提越上瘾(反正越提越有钱),就好比你在单位越给领导提意见就越被涨工资,你还不老提,估计拼了老命也得提?

    而且每个月还不止一条,估计一周就一条,不,一天就好几条!

    阿嚏!

    那都是钱呀,我发了!

    再阿嚏!

    魏征对李世民说过一句话,这句话后来变得很有名,他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

    李世民听罢,觉得这两者的意思一样,良臣和忠臣难道不一样?难道不是一个意思?几个意思?

    魏征说道:良臣和忠臣其实不一样,良臣,是臣子和君主齐心协力共治天下,共享荣华,子孙传承,如后稷c契和皋陶,就都是良臣;而忠臣,是犯颜直谏,皇帝不听,臣死国亡,君陷骂名,如龙逄c比干和屈原,就都是忠臣,请陛下让我做良臣,别让臣做忠臣。

    李世民恍然大悟,噢,良臣和忠臣还有这区别,魏征这是在给自己旁敲侧击打预防针呀,让自己虚心接受听取意见,不要因为听不进意见而杀提意见的人,导致亡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