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 老家凤阳(第1/2页)  永乐大帝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现在,大明的内乱已经肃清,北元的存在对于日益强大的明王朝来说,也造不成太大威胁了。国家的一切均进入正常的运行轨道,朱元璋便将注意力,放在了皇族的培养之上。

    毕竟,自己再如何强大,创下多么伟大的基业,若是没有人继承,便是最大的失败。现在诸皇子几乎都已成年,是该放手,让他们去封地历练一番了。

    在此之前,朱元璋还有一件事必须要办,那就是回乡祭祖。他要告诫诸多子女,不能忘本,好好体验一番,当年为父出生,生活的地方:凤阳。

    说起安徽凤阳,乃是朱元璋的老家,他爹朱五四便生长在这里。此人之所以取名朱五四,并非是朱元璋的爷爷未卜先知,预测到了后世的五四运动。

    而是农村人不识字,只懂的一些基本的数字而已。朱棣的封号为燕王,封地自然就是在北平,古称燕京。在去封地以前,他自然要跟随父亲,回凤阳祭祖。

    凤阳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但经过大明朱氏王朝,十余年的辛苦建设,已经是大变模样。并且,朱元璋亲自颁发诏令,将凤阳设置为中都,与京师南京平级。

    如此一来,大明的凤阳,在全国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朱元璋一行,附带子孙,妃嫔,太监宫女上百人,浩浩荡荡的开赴到凤阳行宫,安顿了下来。

    只待选取黄道吉日,便一同前去祭拜先祖。凤阳行宫并不算豪华,或者也可以说是简朴了,自然比不上南京皇宫。再加上这里乃是朱元璋的家乡,他就更不会大肆铺张,建设豪华宫苑了。

    此处远近之人,都是老朱家的近邻亲属,回到家他体会的也就是一个自然,亲近之意。不说完全放下了雄才帝皇的架子,也差不多把自己当成了归家的游子。

    在与乡邻的寒暄,客套中,礼部官员所选定的黄道吉日,悄然来临。这一天,风和日丽,环境宜人,所有的宫廷礼仪,全都准备齐全,朱元璋带领众子女妃嫔,缓步走入陵园。

    说起中都凤阳的皇陵,原本只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坟冢罢了。毕竟,当时朱元璋全家死于瘟疫,他根本无力让亲人入土为安。即便是坟地,还是仰仗他放牛的员外刘继祖所赠。

    因此,后来朱元璋一统天下,便要赏赐刘家,偿还当年的赠地之恩,才让他做到了皇帝的位置。如今,当初的小坟头早已不见,平地起了一个巨大的封土堆,同时建起了气派的皇家陵园。

    众人来到朱家的祖坟前,齐齐跪倒,按照礼仪三拜九叩,天下名士李善长亲自阅读祭文。一番慷慨陈词过后,皇子们纷纷站起,脸上浮现出浓浓的自豪和激动。

    还有相互对视之后,眼中流露出的亲切。这一刻,他们曾经的矛盾或仇怨,好似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血脉深处的共鸣。

    有时候,中华民族祭祖的风俗,并不仅仅是一种,对祖先敬重的礼仪。它还有另外一重深意,那就是告诉这些后人,你们有共同的祖先,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是最亲近的一家人。

    即便平时有什么矛盾,仇怨,看在祖先和亲人的份上,也要有所消减。或许这种一同回乡祭祖的风俗,一直传承下去,唤醒人们内心的那丝亲情,手足相残的事也会少上许多吧。

    盛大的皇家祭祖仪式慢慢接近了尾声,朱元璋带领着众妃嫔,子嗣,恭敬的离开了皇陵。如今,许多凤阳的百姓,都被这样威严的皇家祭礼所吸引,在陵园外围驻足观望。

    虽然此地有重兵把手,但在皇帝朱元璋的授意下,众将士对他的家乡之人,还是特别宽容的。只要不强行闯入陵园,都不会加以约束。

    出了皇陵,朱元璋挥手让那些嫔妃回返,带着众皇子,来到了各位乡亲的跟前。他现在并没有把自己当做帝皇,而是一个凤阳的百姓,与众位乡亲话话家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