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1章、古埃及一日游(下)(第1/3页)  超时空城管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31章c古埃及一日游下

    而这个时代地中海上的各国商船,为了降低运费成本,只得尽量减少划桨手,虽然商船上同样备有船桨,但一般只在进出港口和长期缺乏顺风时才使用,以节省人工费的开支,但是这航海速度嘛除非是乘着测算好的季风而行,否则商船就只能走走停停,慢得好似蜗牛了。

    除此之外,木质船底的渗水,在这个技术条件落后的时代,对于航海者来说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虽然早在几千年之前,中东地区的航海先民们,就已经初步学会了在木质船底涂抹沥青来防渗漏的办法,但在远离天然石油产地的希腊等地,沥青这玩意儿并不是那么容易取得。而桐油等其它防水涂料,在当时也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于是木质船只在长时间航行之后,船体的木头会被水浸透,大大降低性能。所以只要条件允许,船只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拖到岸上晾干,同时用植物纤维堵塞和修补那些渗水的缝隙。

    如此一来,地中海上的贸易物流,就变得更加迟缓和慢节奏。再考虑到地中海的冬天是不适合远航的暴风频发季节,希腊罗马时代的船长们,一般若是能够每年出门做两三次长途生意,就已经算是很勤快了。

    “哎,你能想象吗?格劳斯小姐,从亚历山大港到黎巴嫩,这么短的一点路程,用这个时代的埃及商船,竟然要走走停停地航行上一个月!汇报给我们的理由是风向不顺和必须定期靠岸修船!”

    王秋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抱怨说,“除了速度太慢之外,船只的数量也很不足——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原本曾经拥有一支五百艘船的大型商船队,可是却在庞培和凯撒的混战之中不幸被一把火烧光。

    之后,我们花了大半年时间,才陆陆续续勉强购买到了大约三十艘船,船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大约新旧各半,期间还因为风浪和海盗而损失了几艘如今偌大一个亚历山大港,居然平均每星期才有一艘商船进出,这么缓慢的物流速度,可真是够呛的啊。结果就是各种商品卖不出去,也运不进来”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古埃及的商船,体型也太小了吧!乍一看简直比现代的游艇还小!”

    简妮指着面前的几艘“小船”,摇着脑袋说道,“我曾经在朴茨茅斯的港口,参观过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风帆战舰,当时就觉得这么一艘小船怎么看都不气派,但是看了你这边的港口之后我才发现,纳尔逊勋爵的胜利号已经算是巨舰了!你们这边的这些商船,看起来估计连一百吨的排水量都不到吧!”

    “大部分商船的排水量,普遍在八十吨左右。确实仅仅是跟我们那边的小渔船差不多。”

    王秋脸色不太好看地点头附和说,但随即却是话锋一转,“但是,请您也别要求太高啦!小姐!虫洞的这边可是在耶稣诞生之前的时代!记得再过一千五百年之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用的那几艘探险船,最大的圣玛利亚号排水量也才一百二十吨,最小的尼雅号更是才六十吨,但照样成功横渡了大西洋”

    ——众所周知,由于木材本身的限制,木质帆船不可能造得非常大。因为船壳和甲板可以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起来。桅杆和龙骨却需要用整根的c匀称的上等巨大木材,而合适的橡木并不是那么多见。大航海时代那些环游世界的木质三桅帆船,通常也不过是几百吨的排水量。而拥有多层火炮甲板的所谓“风帆战列舰”,其实普遍也就是一两千吨而已,还不如现代的一艘钢铁护卫舰那么大。

    所以,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在被蒸汽动力轮船彻底淘汰之前,世界上最后一批大型帆船,普遍已经是使用钢铁来制造龙骨,以此来代替越来越难以寻觅的优质巨木,也就是所谓的“铁肋木壳”结构。

    而在造船技术更加落后的希腊罗马时代,由于龙骨和梁架的强度要求,船只的长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