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2章 未雨绸缪好借粮(第1/2页)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严光点了点沙盘上登州城所在的位置,下了结论:“基本的方略就是如此了。水师进驻长岛相机行事,伺机截击叛军出逃的船队;陆师从莱州登陆,与平叛大军会合,必要时可以参与攻击叛军;王启年带人一并上岸,伺机打探消息,有可能的话混入登州城。”

    其余人点头:“大体如此。”

    “只是还有几个细微之处需要解决。”严光说,“山东气候远比琼州寒冷,陆师平时作战所披的藤甲是不是不适合,需不需要更换?另外,此去山东最重要的事就是招揽难民,人口数以万计,粮食必须要备足,我们的存粮是否可以支撑到垦荒丰收的时候?”

    众人一听,这几个问题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梁小明沉吟道:“藤甲更适合炎热的广东一带,山东那边天寒地冻,实在不合适。如果给藤甲内衬棉布之类,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一来时间太仓促,来不及全员换装,二来效果如何没有实战验证过,所以,这次还是不带藤甲了。我会督促技术研究院拿出一个方案,等到时机成熟时换铁甲。”

    刘烨说:“能不能借鉴一下鞑子的棉甲?据说是两层棉甲中间夹着铁片,铁片可以保护要害部位。”

    梁小明点点头:“只要实用,都可以借鉴。”

    严光追问:“粮食的问题呢?现有的存粮供应琼州营毫无问题,带上足够的粮食去赈济难民也能应付,但是如果大量移民来到琼州,就算下了船就发动去垦荒,也会有一个很长的时期没有产出,只会消耗。如果没撑到产粮那个时候,琼州营和难民都断粮了,恐怕会酿成成千上万人的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未雨绸缪是对的,我们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刘烨肯定了严光的想法。

    严光再次提议:“是否向三县之内的农户加收赋税,以解燃眉之急?”

    刘烨连连摇头:“每亩固定缴粮两石,其余自留,这个方式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不能朝令夕改。而且加收赋税是个危险的苗头,一旦开了这个头,以后就会习惯性的向百姓伸手。有朝廷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不能走朝廷走过的弯路。”大明之所以走进了死胡同,最后葬送了江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大部分赋税全部加在农民身上,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让农民不堪重负,制造了许多流民,让流寇始终无法灭绝。

    他仔细想了想,说道:“压榨百姓不可取,还是得从官府身上想办法。来人,去县衙把钱有余给我叫过来。”

    县衙离南园并不远,没过多久,钱有余就气喘吁吁地过来了,向刘烨见了礼:“将军……找……找小的何事?”

    “我问你,征收上来的钱粮是否都要解缴进京?”

    “启禀将军,不管是夏税还是秋粮,都不会全部解缴进京……”钱有余向刘烨解释。

    最早洪武年间的时候,秋粮是真得要千里迢迢的运送进京的。运粮由里甲里的“粮长”负责的。耗费的人力物力不问可知。粮长往往因为这一负担破产的。后来考虑到地方需要,减少来回运输的损耗,就规定了部分钱粮启运到京,部分直接调运给本府需用钱粮处,也有一部分在琼州府留仓备用,只是在户部入账。

    “哦?这些粮食在琼州府何处?”

    钱有余伸手一根根手指数:“分别是琼州府、昌化县、儋州、万州、陵水五县。其中府城和昌化县占了大头,府城官兵粮饷二万一千八百石,昌化千户所粮饷一万五千七百九十石。其余三县少了些,儋州一万石,万州一万二千石,陵水九千石。当然,任官吏都有亏空,这些地方的钱粮都不是足额满仓的。”这几个分散储粮的地点,大多是比较要紧的战略地区,特别是有“匪乱”和“黎乱”危险的地点,便于一旦有战事可以就近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