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 阴灵不散(第1/2页)  离奇怪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是一件由备受国人崇敬的爱国名人记录下来的灵异事,先请看原文:晚清军机大臣王鼎冤死府,林则徐亲笔记载灵异事件!

    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经常接到京中亲朋好友的来信,叙述都门内的所见所闻,他特地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抄录下来,汇编成一本名叫輭run尘私议的笔记,其中记载了一桩诡异莫名的灵异事件,有个人死后阴灵不散,“犹著行装,时往来海淀,日昃辄见之”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c军机大臣王鼎。

    林则徐遣戍突“改道”1841年7月13日道光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正在浙江镇海前线积极参与海防建设,准备与英国侵略者继续周旋的林则徐,接到道光帝遣戍的命令:“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此前已经被一贬再贬的他,真的做到了在诗中述怀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拔腿就走。谁知刚刚走到扬州,就突然接到谕旨,让他先别这么潇洒地“一路向西”,改道去河南开封。

    原因很简单,国家又出事了。

    这一年的8月,河南祥符堤防决口,黄河泛滥,“漫决之处已刷宽八十余丈”,开封城被洪水围困,当地官员束手无策,清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赶赴河南治水。王鼎跟道光帝伸手要人:治水可以,但是您得把林则徐给我派来做助手。

    道光帝立刻同意了,因为林则徐曾经做过东河河道总督,是治河能手,所以才有了前面说的那道谕旨。林则徐立刻赶赴开封城,这个在鸦片战争中一心为国却遭到不公正待遇,按照我们的理解本应对国事心灰意冷的人,却以惊人的热情投入了治河工作中,日夜奔波,栉风沐雨,亲自督率民工挑土筑坝,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将黄河堤岸决口胜利合龙。王鼎奏道光帝:林则徐治河居功至伟,论功行赏应是第一,请求撤销遣戍的命令,让他继续为国家效力。

    但是收到的却是冷冰冰的谕旨:“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

    王鼎不免老泪纵横,林则徐却以一句“余生岂惜投豺虎,群策当思制犬羊”相赠,毅然决然地再次踏前往伊犁的旅途。

    到达戍所伊犁惠远城之后,林则徐找伊犁将军布彦泰“签到”,有点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受到了非常热情的欢迎。原来在布彦泰和新疆地方官员心中,林则徐虎门销烟c发起抗英斗争,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这样的人被贬到伊犁,实在是新疆之幸事实证明,这个论断一点都没有错。在新疆两年多的时间里,林则徐兴修水利c垦荒屯田c加强塞防c绘制地图,毫不夸张地说,他给新疆人民带来的福泽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在遣戍的岁月中,有一件事情一直横亘在林则徐的心中,每思有痛,那就是老友王鼎的死。

    穆彰阿奸相擅官斗”

    fy网唯一,f其他都是i盗版

    黄河堤岸决口合龙之后,总办河务的军机大臣王鼎回到京城,向道光帝力荐林则徐: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把这么一个雄才大略的臣子戍边,实在是匪夷所思。但是道光帝不允。偏偏奕经在浙江战败,清廷对英国又兴起“议抚”之论,尤其是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积极支持与英国人讲和,引起了王鼎的切齿痛恨。

    王鼎性情刚直,与“阴柔以售其奸”的穆彰阿本就不和,加看着以身许国的林则徐屡遭踬踣,而穆彰阿这种庸佞之辈却风光无限,便“每相见,辄厉声诟骂”,但穆彰阿自有宰相涵养,“笑而避之”,倒显得王鼎缺乏官场混子都特别讲究的“雅量”。王鼎更加气愤,当着道光帝的面骂穆彰阿是秦桧严嵩一类的奸臣,道光帝很生气,王鼎去拽着他的衣服“廷诤更苦”,然而皇帝还是拂袖而去。

    王鼎“是夕自缢”。

    王鼎的本意是“尸谏”,希望自己的死能让道光帝清醒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