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朝为越女暮作妃十八(第2/5页)  大唐三帝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使是政治开明的唐时,这类家奴的人权也是没有保障的,一旦为氏族发现他们有所为逆主的行为,杀死也不会有人问的——因为他们的家人就是氏族中人。)”

    文娘却疑道:

    “娘娘是不是记错了?

    文娘怎么记得,这红绡入太原王氏府中之时,不是借着说与娘娘有旧仇,又是家中人全部为娘娘所害,欲报其仇,这才得入太原王氏府的么?”

    媚娘点头,又摇头叹息道:

    “那不过是当初治郎为了方便安排她入太原王氏府,改的由头而已。

    便是后来种种与咱们的说辞,甚至是于治郎前的说辞,也都不过是她自己的一番假说。

    之前毕竟事关与她自己,加之她也是个极自傲的,不愿提及,自然也就不便说与你们听。”

    媚娘又叹口气,这才将红绡与王氏一门间的恩怨说个清楚:

    原来这红绡,论起来竟也与王德一般,都是王氏一门的宗亲。

    只是与王德不同的是,她只不过是太原王氏族中一房地势不尊,又产业不丰,但为官却极为清正颇有德名的末流小房王公某的传人。

    她的母亲,却正是这小房唯一的独女,原本也是个性情娴淑,诗书气华的好娘子,她的外公也是颇以自己女儿为傲的。

    孰料世事多变,先帝太宗皇帝在早年某次秋征**时,时为罗山令的王仁祐于任上,行了不大不小一件错事——

    太宗颁旨,着令各县调备的军用粮饷,这位当时初为人父,得意非常的王仁祐不知到底是错了那一根筋,竟然私自挪用了一小部分,借以私用。

    何私用呢?

    为的便是替刚出世便得高人指点,言道有母仪天下之命格的独女能够善结良缘——

    一切只因那位高人道,其女凤仪之姿纯然天成,只是祖荫不丰,是故若能于其满双月之龄前,多施救济,多助贫弱,多捐赠道观庙寺,必可丰其祖荫,甚至就是其父母双亲,也可借其贵气,凌于一族之上。

    本来这样的事情,身为太原王氏一门的正宗主房,王仁祐倒也不在乎捐些粮款的——

    可关键就在于,那时他方将为了买一卷古画,而使尽了身边可用的银钱。

    若向族中及时调度,也不是不成,只是他也不知是时运不济还是平素为人不和,向族中诸房打秋风,竟无一房能出得手的。

    一气之下,他便思忖着左右自己不久便可于田产之上大有收获,加之时年风调雨顺,军粮备库也有数十万石,于时莫说是这区区两百石的粮食,便是再多个两百石也不成问题……

    又思度着便是有人下来查问,多半来的也是自家族中之人,多少都会顾些面子,于是竟自着人去理治县内钱粮等事的内吏处偷了印鉴来,伪造这内吏的签押批书,自将预备着下月便要由京中下来的户兵两部令使查点收缴入国库中的军备粮挪了两百石私用。

    而时为他内吏,理治县内钱粮等事的,便正是这红绡之外祖父——

    不过王仁祐做下这等事,自然不会教这个为人耿得过头的老石头知晓,连搬粮食都是借机支开了他才行事。

    原本,王仁祐所估也无甚坏处,以他太原王氏家资之丰,确也不在乎这两百石的粮食。

    可偏生就是这般天不从人愿,他夜里刚将军备粮挪了出来存于县府之内,晨起便传来消息,道那前来验缴收粮的两位令使竟不知何时得了消息,知道罗山县军备粮有私挪之事,竟自微服查得实证,已然带了兵士前来持令欲拿人了!

    这一下可将王仁祐惊得个半死——太宗皇帝虽为君仁善,可毕竟是马上出身,又兼之极重武功文治,平素呢也待下极厚,恩赏之事从不小气,所以生平最恨的便是这等贪挪军用之员。

    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