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武昭入宫,稚奴遇险四(第2/3页)  大唐三帝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洎存不良之心。太宗闻之益怒,起身欲喝禇遂良之时,却忽闻一声小女儿娇唤:“父皇!”

    君臣闻言,皆愕然,回顾时,却原来是年方四岁的小小安宁,正含笑带了几名手奉食盘的内侍,缓缓而来。

    众臣一见安宁这般笑容,恍惚间似又见到当年长孙皇后之容,一时间便心下发软,气也全消了。长孙无忌见得最肖似妹妹的甥女安宁如此这般,与其母当年举止相同,更是眼圈儿一红,几欲落泪。

    太宗更不必提,一见爱女,当下再大火气也没了,只是皱眉,眼里发酸道:“安宁,你怎么擅自跑进来了?父皇正忙于政务呢,你这般,可是不好。”

    “父皇,安宁知道失礼了。可是安宁在后面,听到父皇与舅舅,还有诸位大人们似乎有些烦燥,便想着九哥说过,母后常常教导他,要为父皇解忧,要为诸位大人们解难。所以安宁便学了母后,也端上几碗清心羹来,斗胆请父皇进食,并赐与舅舅和诸位大人们,以解辛劳。”

    太宗闻言,眼中含泪,欣喜将女儿搂在怀里道:“好孩子,果然是好孩子。罢了,诸位卿家,既然公主如此美意,卿家们自当与朕同食了。”

    这话一出口,众臣当下便应之。各自坐了席位,任着侍女奉上清心羹,君臣食用不提。

    安宁见状,很是高兴,又笑道自己是瞒了九哥跑出来的,只怕九哥着急,便欲回甘露殿。

    太宗虽舍不得爱女,然国事当前,只得命王德送公主出太极殿回甘露殿,务得看了她与稚奴见面再回来。

    王德领旨。太宗又与众臣只谈饮食不说国事。

    羹已用完,诸臣正欲再进奏时,王德匆匆而来,俯于太宗耳边略说几句。太宗脸色一变,便道:“既是如此,朕片刻便去。”

    众臣见此,知必然有事发生。加之也不欲再行进言,便纷纷告退。太宗准。然众臣刚刚退去,太宗便急命王德,莫惊动了长孙等人,只潜潜召了魏征与房玄龄回来密谈。

    不多时,房魏二人便潜潜入了太极殿,与太宗议事。

    太宗之意,房魏二人皆知,然都劝道:“虽主上英明,已知关陇之事,不可再拖,又得皇后娘娘如此贤德,咨不欲外戚干政。然一则长孙大人为人忠心耿耿,再无二意,一时间倒也压得住关陇之力。二则此事如强而为之,只怕会伤功臣之心,引天下疑主上意有诛功臣之举,伤了主上清名。三则现下关陇势大,长孙大人之所以一向谨慎而今却力反主上封臣之举,只怕也是担忧诸家若因此生了怨心,于封地做乱,则天下大乱矣。故而,此事实在不宜于此刻而行。”

    太宗闻言,叹息不止:“是朕的错。当时只顾着伤心,又懒惫,想着若有辅机在,则国事无忧。却连他的请求与解释也不曾详听,便将高位重权强压与他……害得他现在也是骑虎难下。

    唉……罢了,这关陇之事,早晚是要收拾的。只是一来关陇诸家,有功于大唐,朕也不忍心伤了他们忠心。二来……现在,也还不是时候。封臣之事,便罢了罢!你们二人回去之后,房相,你便将朕的意思传与辅机听,记得,莫让其他几家知晓。否则,那些人以后,只怕再也不会听辅机的。到时反而让他为难。”

    “臣遵旨。”

    ……

    次日,三公之首,长孙无忌上奏,力劝太宗不可封诸臣于各州。太宗念之,准。

    ……

    又数日,即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诸世家所献好女良儿,分批入宫。

    而这其中,就有应国公次女,武昭。

    诸位才人入宫后,首先,便是依着规矩,进行体态复甄。

    媚娘站在宫闱省中厅,一边脱了罗襦,凭着身边小太监拿尺量测。一边偷眼看着周围诸位一同入宣的才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