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承乾中毒,稚奴受惊四(第2/3页)  大唐三帝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号,担在身上了。”

    闻得长孙皇后此言,青雀如何且不说,下面几个老臣们便一个个愤愤然起来。

    “皇后娘娘!老臣房玄龄,有一事请奏,不知娘娘可准否。”面如冠玉,须美如丝的房公,头一个便出来行了大礼。

    长孙皇后道:“本宫最喜听得房相有奏四字,请。”

    “娘娘,臣等一众,自秦王府便追随陛下,自然比外边那些只闻娘娘贤名的人,多知道娘娘一些。所以,臣等亦知,今日娘娘前来,必然是要为那梁王母子求情。

    然而娘娘,您虽为大唐之母,统领六宫事宜,又是德言容功,无一不堪当世之表,可恕臣直言。娘娘此行,却是不该。”

    长孙皇后笑道:“为何不该?”

    “娘娘,虽然太子殿下为您亲生,此事又涉及晋王殿下,于情于理,您都理当有所意见。然以娘娘仁德,如此大事,如今前来,必然是要求陛下饶过梁王母子性命。

    娘娘,臣以为此事不可!一来,太子殿下乃国之储君,梁王此举,已然是谋逆之罪,确凿无误,连他本人,也供认不讳。娘娘实在不必怜这等行如此**不如恶行之徒。

    二来,娘娘,你如此做,若太子殿下日后醒来,只怕也要对娘娘您心生不满,只觉得您过于宽容了。

    三来,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李谙此行,已然犯下死罪,娘娘若执意求情,只怕反而是有无视纲常法纪之疑啊!”

    这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便是太宗,也道:“梓童,朕知你一向宽容仁善,也一向愿意以好心思看他人恶行。然而此番之事,牵涉到江山社稷,朕不能再如你所愿。”

    长孙皇后不语,只是轮流看了太宗与诸位大臣,以及立在一边的爱子青雀一看,见到的,却都是一张张坚定的表情。只有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与太宗怀中稚奴一样,木然一张脸,不知所思。

    长孙皇后淡淡一笑,敛起眉眼,道:“既然本宫心思,已然为诸位卿家所知,那不知可否先听完本宫所思,才做决定?陛下,你看如何?”

    众人都只得道愿闻其详。太宗也无奈点头。

    “陛下,诸位卿家,本宫年幼在家时,曾闻得一句话‘天下至福,莫过家和族睦,父慈母爱,兄友弟恭。但得如此,便金刚可断’。故而,本宫日后,也时常以此言为戒,努力与**诸姐妹相处和睦。

    为何?只因本宫深知,唯有这**之中,一家俱和,陛下方能专心理政;唯有家和,众卿家方可无忧治事;唯有家和,大唐才能繁兴昌盛。

    诸位卿家,太子与晋王,都为本宫所生。现下一伤病一惊迷,本宫身为母亲,怎能不痛心万分?怎能不怨恨于那孩子?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梁王终究是个孩子。”说到这里,长孙皇后有意无意地看了眼长孙无忌。而无忌也正好同样,看向自己妹妹。

    长孙皇后收回目光,道:“他终究是个孩子,身边宫人见他天真,又因长年以来,陛下因心中所困,于锦绣宫诸多不满,故而锦绣宫这些年,一直过得不好……

    自然,便是存了心想要替自己的主子争口气的。俗语说‘磨盘用久也有情’,何况是人呢?故而,若真要说起这事情到底是谁之过来,其实依本宫所看,陛下固然有偏爱偏恶之责,本宫又何尝没有疏忽不察之罪?房相,你且回了本宫这一句话,如果不是陛下偏恶锦绣宫,如果不是本宫一味迎合陛下,又何来今日之事?

    且再者,锦绣宫中并非人人无德,那恪儿,可是一个至孝至善的好孩子。本宫曾听闻,在治儿未曾将真相说出前,他竟明知属梁王构陷自己,也甘愿一力担下罪责,直欲代弟而死……

    这般的好孩子,陛下,众卿家,如何愁其将来,不能成为大唐国之栋梁?若在此处教他伤了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