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坞堡(三)(第2/3页)  扶风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时就有人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士卒们也不好抱怨什么,因陆遥人也和士卒们一样步行,而他背负的东西远比士卒们更多。

    士卒们成陆遥的部下前后不过二十来天,可他们都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陆遥和其他军官的不同之处。他勇武过人,战则身先士卒;他待将士们亲切厚道,从不虐待士卒,凡死者c伤者,皆有抚恤;他与将士们同食同寝,鲜有特殊的享受;他对训练要求极严,可那句“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还确有几分道理。这样一位将军,倒也值得大家跟随许多士兵这么想着,继续机械地迈动双腿,奋力在山间跋涉。

    朱声是在版桥之战后向越石公投降的俘虏之一,那些俘虏大多数都是河西的卢水胡和奚人c羯人之类,朱声却是其唯一的汉人。虽说乱世多艰,常有事出无奈的时候,可士卒们仍然不怎么待见他。朱声在军的ri子实在是苦不堪言。比如此次奔袭祁县的行动,许多同伴就把吃重的行李塞进了他的包裹,导致他的负重几乎是别人的三倍。这样的负重在数十里的路途几乎榨干了他每一丝jg力,以至于他的脚步都虚浮了。

    “呼呼呼呼”朱声像风箱般喘着气,努力跟上队伍。谁知脚下一滑,踉踉跄跄地滚倒了。朱声双手奋力抓抠地面,却止不住身躯沿着路边陡峭的斜坡向着深涧滑动。眼看就要摔成肉泥,忽觉手腕一紧,一股大力登时便把他拉回了路。原来是陆遥正在附近,见势不妙,箭步赶到救了他。

    朱声连连拜谢,陆遥只是拍拍他的肩膀,简单说了句:“小心赶路,莫要再跌跤了!”便径往队伍的后方而去。

    朱声把行囊重新打紧了,跳了跳感受下负重,正打算继续前进的时候,忽然觉得膝盖处传来针扎也似的剧疼。他爆出一句粗口,身不己地坐倒在地。

    山道就狭窄,他这么坐着,便将道路封住了多一半。其他士卒们一个个侧身从他身边经过,并没有要扶他的。不远处的队列里有隐约的骂声传来,更有的士卒干脆从他头顶上跨了过去。对于这种极羞辱的举动,朱声竟然毫无反应。他有些畏缩地屈伸着左腿,费了好半天工夫才又站起,刚迈出一步,脸上又露出痛楚的表情。

    “扭伤了吧?上马来,我带你一程!”不知何时,陆遥已从后队折返回来。他牵过自己的马,拍着马鞍对朱声说道。

    朱声双手乱摆,大惊道:“这可使不得!小人如何敢乘将军的马?”

    “大伙儿在同一个灶上吃饭c在同一个阵营里作战,彼此都是袍泽兄弟。行军途,我们互相携手,彼此搀扶。到了战场上,我们必定生死相托c不离不弃。若兄弟们有难,哪怕有刀山火海拦路,我必前来救援;我若是有难,想来弟兄们也会救我。”陆遥正sè道:“既然如此,骑我的马又算得什么!”

    这番话四周士卒都听得清楚,许多人都露出深受感动的神情。

    朱声还想要拒绝,陆遥不容置疑地道:“休得罗嗦,上马!”说着,他伸臂托住朱声的手肘,半强迫地让他坐到自己的马上。

    就在这时,酷烈的风传来前方向导的招呼声:“将军!将军!”陆遥顺手把缰绳扔给一名亲兵,转身向那向导迎去。

    向导大约四十多岁年纪,面貌沧桑,手脚却还灵便。他是祁县温氏族人,据说与温峤也沾亲带故。太原祁县温氏自汉以降,世代冠冕不绝,出过三公之类的高官。温峤这一支虽然迁居洛阳多年,但依旧与太原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门生故吏无数,留在太原当地的温氏族人更是太原有力的豪族,据有坞堡两座,户口近千。在温峤的策动下,祁县温氏族长温煦已于几ri前拜见越石公并献粮三千石,大大缓解了军队缺粮的窘境。陆遥此次出兵,便特地通过温峤的关系从温氏族补充了充足的粮秣,又请来几位向导引路。若非如此,万难于大雪行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