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周礼,所谓“君子六艺”是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射”便位列其中,所以弓箭在民间一直很普及。虽然自汉末以后官府对于民间私铸、收藏和持有武器的规定愈发严格,但是直到大隋朝,虽然律令禁止私人持有兵器,但是仅限于“谓甲、弩、矛、枪、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而且还专门注云“谓非弓、箭、刀、楯、短矛者,此上五事,私家听有”(以上摘自《唐律疏议》卷第十六,但是唐律基本依大业律这个葫芦画的瓢,所以既然查不到隋律是咋规定的,那就自以为都是一回事。嗯,自以为——作者注),所以弓箭这玩意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也不被列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行列。大隋朝要是有高铁航班啥的,您大可明目张胆的背着弓箭过安检,绝对没人闲得蛋疼找你麻烦。
不过话是这么说,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除了猎户、府兵和官府征召的巡兵、民壮等确有需要的专业人士之外,老百姓一天到晚就忙着三个饱一个倒,哪有工夫整个弓箭瞎玩?再说了,真正的好弓好箭的制作工艺复杂而且耗时不短,所以价值不菲,而粗制滥造的又不顶事,有这个闲钱还不如给家里多割几斤肉打打牙祭。因此,弓箭在民间的保有量其实并不高,即便有少数的猎弓、短弓跟正规军使用的制式弓也没法比。
所以面对老郑家临时组织起来的民军,王世充占了老大的便宜。在密集的弓箭压制下,仅用了一波攻势便登上了城头,等守军反应过来,已经有近百人翻过了城垛。不过这些老兵油子并不着急扩大阵地,而是排成密集的阵型死死的护住突破口,只要突破口不丢,后续的援军就能源源不断的增援城头,那么破城就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守军虽不专业,但是都被自家的老头们忽悠得不轻。话说郑元寿那个老狐狸死死咬住王世充出身西胡这件事大做文章,而且不惜夸大到王世充的军队统统都是由西胡那帮无恶不作的杀人恶魔组成,而听说了这事的各族宗老们回到家里再跟自己的后辈转述时,王世充就成了六头八臂、青面獠牙,而且是头上长犄角、身后有尾巴的妖魔鬼怪了。什么最喜食青壮小伙子的大腿肉,因为就那块肉最筋道、有嚼劲……比如非生饮小儿不欢、一夜不糟蹋十八个黄花大闺女就睡不着觉等等,反正怎么吓人怎么恶心怎么诌。不得不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经过这么一番夸大宣传,虽然把这帮赶鸭子上架的业余士兵吓得半死,可却是人人皆有同仇敌忾之心,宁肯一死也不愿让这帮子兽兵抱着自己的大腿啃,更不能让自己的妻儿姐妹被人糟蹋。所以虽然地利已失,但是面对着那些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却无一人后退,纷纷举着简陋的柴刀、粪叉、木棍什么的嗷嗷叫着冲上去厮杀。
所谓术业有专攻。王世充的江淮子弟兵——现在应该叫王家军了,人家就是专门干杀人捅刀子的活计,你一个种地的、做小买卖的、跑堂的,哪怕是杀猪的跟人家怎么比?而且这一近身肉搏起来,彼此之间的差距比之前的弓箭互射还要悬殊。要说单打独斗,一个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正规军可能能顶好几个老百姓,可这要是结起阵来打群战,尤其是在城头这么狭窄的区域,就算这面城墙上的三千守军全压上来,也未必能突破这百余人的防线。
一批批的民壮扑上来,转眼间就变成一具具残缺不全的尸体。而在保乡卫土,尤其是为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妻儿而战的民壮们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依旧嗷嗷叫着冲锋不止。死守突破口的王家军虽有源源不断的援兵支持,可是却被面前那堆积得几与人同高的尸堆挤压得节节后退,不得不抽出人手来不断的抛尸下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