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章 隋乱(下)(第1/3页)  分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府兵虽然堪称是大隋的职业化军人,却不是全日制军人,服役的基本原则是平日为农,农闲练兵,有事出征,其主要任务是番上宿卫和征防。而且无论是出征还是番上宿卫通常是以三月为限,即便是远途征防的上限一般也就是半年,很少有超过一年的时候。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无论番上宿卫还是出征,官府都是不支付军饷的,反而还要府兵们出资自备“随身六事”,所以身为府兵的经济负担是很重的。而府兵们除了出战获得的战利品和赏赐以外,以耕作官府授田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旦长期在外征战,家里的老弱妇孺一般是没有办法耕作那么多田地的,最终就会导致府兵家庭变得穷困甚至破产,这个结果无论是官府还是府兵都无法接受。所以采取的办法一般就是尽量缩短府兵的征期,同时一个军府的府兵通常都是轮流抽调,留守的府兵负责协助出征的府兵家庭耕作,以保证军心稳定,后顾无忧。

    可是上次东征,骄狂自大的皇帝杨广压根没把高句丽人当盘菜,打算一战而决之。大隋共有近八百军府,其中过半、也是最精锐的军府尽在关中、河南、河东,心急的皇帝这回没有采取轮调,而是将这三地除了坐镇京师的左骁卫以外的所有军府几乎抽调一空,并许以了半年征期、策勋翻倍、缴获自取的好处,于是府兵们就怀揣着升官发财的美梦被皇帝拐去了辽东。

    结果东征打了一个大败仗,向来心比天高的府兵憋着一肚子火又跟着皇帝去了江都,这一转眼一年就过去了。这意味着府兵们不但升官发财的美梦注定成了泡影,而且全家这一年的收入基本上打了水漂,这就不能忍了。早在江都的时候,就有不少府兵以半年征期为借口闹事,要求返乡。不过大隋的文武官僚们对付起府兵这一有家有业的中产阶级群体来,那办法可有的是,先是把几个带头闹事的脑袋砍下来以为震慑,然后传谕关中、河南和河东等地,从官仓中调拨粮食赈济府兵家眷。反正大隋朝现在什么都缺,唯独不缺粮食。(注1)

    府兵们的第一次叛乱就这么在无声无息间被以虞世基和二裴为首的大隋文武镇压了,连皇帝都没惊动。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而且当时江都戒备森严,虞裴等人又严密封锁内外消息,于是中原大地处处烽火、流民遍地的惨像莫说府兵了,就连皇帝都不太清楚。府兵们还抱着侥幸心理,等着皇帝哪天在江都玩够了,还能带着他们返回家乡。

    结果他们等来的不是返家的消息,而是二次北上东征高句丽。这也行,府兵弟兄们上一仗打得窝窝囊囊,这回再去找回场子和面子,赚到军功和赏赐衣锦还乡也挺不错的。可是府兵们上路没几天,就发现事情不对头了。

    他们发现,大运河两岸的情景比他们半年前路过时变得更加凋敝破败,往往是行了一日也见不到一处人烟,到处是废弃的村落和弃耕的农田,以及不时可见的具具白骨。他们当初南下江都时,沿运河两岸不时可见的携带着大批财货和衣食预备侍驾的地方官员们,如今也大都不见了踪影,偶尔见到的几个,也是个个哭丧着脸,所供奉的财物也缩水了不知道多少倍。

    而一进入到河南境内,他们看到的景象简直比江淮还要恶劣数倍。而且他们第一次得知,那场由杨玄感掀起的叛乱,竟然从未被扑灭过,反而贼势越来越大,整个河南大半沦陷,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算。如今大隋朝官府在河南能控制的地盘,除了越王杨侗坐镇的东都、王世充勉力维持的彭城,就剩下穷得鸟不拉屎、连贼人都看不上眼的东莱了。这下子府兵可真的炸营了,这次随驾东征的二十万府兵中,有近半是河南籍的,如今看到自己的家人都生死不知、家产都无法保全,哪还有心思顾得上东征?激愤之下,几日之间竟有数万人逃散。

    而自打杨玄感叛乱以来,皇帝明面上对附逆的世家大族不予追究,实际上对他们的戒备之心愈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