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9章 领五郡军事(第1/2页)  汉末之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今本一场喜贺之会,却因为刘陶死谏,变为悲剧。

    天下之势如暗潮汹涌,世人皆知刘宏为深居禁宫有眼无光的孤家寡人。

    他们都以为刘宏活在十常侍制造的繁荣景象之中。没人敢去戳破这末世泡沫。

    大旱大灾下,必有饥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刘陶出身于宗室贵族,天灾与他何干?最大的灾害在于人祸,作为一个智者,他当然知道危言危行,能自招祸患。

    自刘陶从时游太学的布衣白身起,刘陶就多次向刘宏上书陈事。

    远览强秦之倾,近察哀c平之变。

    摧破奸党,扫清万里。赤子之心溢于纸背!

    结果是“书奏不省”,没有结果。

    幸好,这是最好的结果,无功亦无过,无福亦无祸。

    眼看天下满目疮痍,刘陶太急于求成了,他等不下去了,或者说他不愿意看到百姓受苦了。

    他借助刘凡北定河套之胜利,孤注一掷,强批宦官。

    多言必将贾祸,直谏必将遭灾。

    这就是死谏,带着必死之心上谏。他直言不讳,就为唤醒天子。

    闭气而死,史无前例。这种不可能成功的自杀方式,在他身上完成了,可见他的决心。

    人皆忧己独他忧人,人皆为己独他为国。只有极少数仁者活出了这等境界,胸怀天下,悲悯生民,把家国责任置于己肩。刘陶属于这等仁人中的一个。

    人皆贵身独他贵名,人皆贵生独他贵死。只有少数勇者登上了这等生命的高处,不贪生之乐,不惧死之悲,义之所存,志之所趋,把行道殉道作为生命的最高皈依。刘陶属于这等勇者中的一个。

    华夏五千年,这种无私奉献的人代代有。己做不到,莫说别人。

    这等仁者勇者,千百年来血脉不绝,凝聚为一个国家最可珍贵的民族气节和文化信仰,代代流传,涵养了华夏民族的文化个性与精神气质。

    生逢乱世何惜死,死得其所诚为乐。这是刘陶的人生。

    刘陶死了,天下莫不痛之。

    当他的死传出去后,吏民思之而作歌:邑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大殿之上。

    刘宏离开,百官并没有立刻散去。

    大臣们围拢在刘陶面前,哀悼刘陶。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奈何!奈何!”刘宽跪坐在地上,将欲起身,又无法起身。

    他脸上的皱纹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籍一样,叙述着无尽的沧桑。

    “光禄勋一向与刘谏议善,今刘谏议悲哀远去,不去探望否?”

    看刘宽坐在原位不动,何进没安好心的说道。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将军,做官不肯善始,很少有人善终啊。”

    刘宽没由头的劝说一句。

    “世间无对错,只有强与弱。吾从不相信天下有圣人存在,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也。”

    何进嗤之以鼻的说道,振袖离去。

    身后一群趋炎附势者的狗腿子相随。

    “刘谏议离去,朝廷少一栋梁,百姓少一父母,呜呼哀哉!”

    一大臣痛哭流涕。

    “陈公和杨公与刘谏议为善,当如何?”崔烈疑问。

    杨赐和陈耽都是忠君爱国的名士,得知刘陶死谏而亡,必然心痛啊!

    “时也,命也”

    下方刘宽长长一叹。然后缓缓合上双眼,面色安详平静。

    学识渊博,忧心如醉的刘宽也离开了人世。

    他做过尚书令,任多郡太守,以师傅之名,对刘宏讲学。

    四迁九卿,两任三公。

    在溢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