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08.第一百零八章(第1/2页)  回到古代种水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旁友, 防盗比例是80,72小时以后依然能看的!【拍胸脯!  李信受益颇多, 便冥思苦想要为秦夫子送上礼物践行,只他挑了几根墨条,王管事在旁摇头说:“人家可是夫子, 多的是墨条,要你送两根怀安土产的墨条?也不是专出墨的地方呀。要我说, 请人来我们铺子吃顿饭, 比啥都有情有义。”

    李信仔细想想觉得主意很好, 连忙从家中取了三两银子来, 王管事看都不看一眼, 李信囊中羞涩, 可偏偏是死脑筋。

    “你啊,真是把自己当外人。”

    李信却郑重道:“王伯,姑娘与大家对我好,我已经感恩涕零, 绝没有宴请夫子也要姑娘出钱的道理。”

    黄伯也在一旁笑, 这李信, 半颗子儿都不想欠人家的。他将这事儿与李婆讲了, 李婆点点头:“这李信啊, 是个老实的。”

    李婆又和唐小棠说了, 唐小棠正睡躺椅上晒太阳呢, 她半梦半醒里讲:“收了就收了呗, 他要给我们为啥不收。”

    李婆愣了愣, 想着唐小棠平日对李信可不薄:“李信是我们自己人啊。”

    唐小棠回想起那张如玉的俊脸,砸吧砸吧着嘴:“亲兄弟还明算账呢,这李信啊,穷讲究。”

    三两银子是李信半个月的月银,这在竹南村各家里已是一笔不菲的收入,甚至穷苦些的人家,能吃上一年。

    就说李木工年轻时候做一个月的木工,生意最好的时候也不过一个月一两银子。

    拿钱办事,李信既然自个儿掏了钱出来,唐小棠没有和钱过不去的道理。但自己人自己人,唐小棠脑门一拍,这寒意料峭的,秦夫子又是蜀地的人,合该吃些热的了。

    一听说唐小棠又要弄新菜了,最近吃胖了的绿枝忙不迭收拾行装,可这回唐小棠不要带绿枝,转头看向熟悉街市的李婆:“婆婆,这会儿你带我去吧,我要去买那些蜀地进过来的佐料。”

    怀安县有蜀地的商人,就开在天香楼一条长街的后头,因香料实在刺鼻,生意不好,平日里还是被叫做卖姜的铺子。

    历史记载辣椒得到明朝末年才得到传播种植,这会儿的大胤,衣着与吃食看着像在唐宋之间。唐小棠原还心中期待许多能在香料铺子里找到辣椒,可将整个脸熏红了也没找到。

    但好在,一大水果筐红艳艳的花椒朝她笑呢。

    花椒是什么,是四川火锅的灵魂,是水煮鱼的生命,是飘香肥牛的点睛之笔。

    唐小棠馋得口水都滴下来了,她伸手摸了把花椒,一看都是已经去子去土的,连抬起头朝老板道:“买,这一筐都要了!”

    蜀地老板一双牛眼一瞪不敢相信:“这一筐都要了?”

    李婆也是好奇:“甜甜买这个做什么,可刺鼻了。”

    “哎这位婶,花椒可不是刺鼻的,磨成粉可香了。”

    唐小棠说:“那秦夫子可不是蜀地的人吗,蜀地专出些辣食。”李婆不大吃辣,这靠东边的人就吃不惯辣,现在听到唐小棠要做辣食,除了好奇外倒没有想吃的念头了。

    “若要吃些辣的,你那梦里的神仙可有跟你说这个?”李婆指着隔壁一筐红红的,小番茄似的农作物,“这叫茱萸,平日里吃的蒸鱼若没味道,加些茱萸就能做辣鱼吃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这还是李婆说的,唐小棠在现代吃的多是辣椒了,对茱萸的传说只来自于王维那首重阳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中学语文教材有诗文理解,农历九月九的时候,登高,赏菊,佩戴茱萸。

    唐小棠着实没见过茱萸,她好奇地拿起一颗看,就是圆溜溜红彤彤,和小番茄没别的区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