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9章 千古一帝(第1/2页)  我在三国打直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只要一说到史上的明君,就绕不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撇开开国皇帝嬴政和赵匡胤不谈,刘彻和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明君呢?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善于用人,他们在位时期文臣武将大放异彩,英雄辈出流芳千古,他们的事迹至今脍炙人口,如:

    董仲舒,东方朔,司马迁,窦婴,司马相如,苏武,张骞,主父偃,卫青,霍去病,李广……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李靖,侯君集,秦琼,尉迟恭,薛仁贵……

    为什么偏偏他们在位时人才济济,能人辈出,有识之士充盈朝野,而其他历代天子却常年饱受人才匮乏的窘境呢?

    难道只是运气吗?当然不是。

    有句话说的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细心考求不难发现,察举制虽然最早由文帝提出,却是在武帝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各种科目不断充实,这才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而唐太宗更是科举制完善的关键人物,他格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他的那句“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千年之后还被人津津乐道——

    正是因为他们分别完善了“察举制”和“科举制”两种在当时尚属先进的选官制度,所以他们才能不受人才匮乏的苦恼,垂拱而治,开创盛世,成为千古一帝。

    有了他们成功的案例,张帆自然是要效仿,当然首先就是要成功推行科举制。

    张帆又是筑城,又是强迁,之所以费这么大功夫,就是为了确保科举制推行不会有太大的阻力。可是为什么士族门阀集团一定要坚决抵制科举制呢?

    这就要从科举制的主要特征说起:

    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这一点可以说比“刨了那些世家大族的祖坟”还要严重,毕竟这已经断绝了他们相当大一部分子孙后代做官的机会。在官本位的古代中国,这无疑是灭不定就狼烟四起,身死国灭了……

    综上所述,张帆决定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还是自己来吧!相比于广阔的前景和千古一帝的美名,眼前短暂的阵痛还是值得的!

    张帆拍了拍戏志才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

    “志才啊,这件事我就拜托你了。你可要排除万难,坚持完成,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做好了我不但为你庆功,而且将来史官也会大大地记上一笔,凡后世的科举士子也会感念你的恩德,所谓流芳百世,不莫如是!”

    戏志才顿时充满了动力,强制按捺激动地心情向张帆保证:

    “诺,请主公放心,属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张帆微微颔首。果然这些文士就吃这一套!不过也不奇怪,毕竟天下又有几个能看破虚名,摆脱名缰利锁的牢笼呢?

    不过张帆并未完全放心,因为推广科举制的阻力不全是来自外面,即使是在内部也未必人人齐心。有些人虽然摄于张帆的威压不至于明着反对,却也可以阴奉阳违,消极怠工……

    毕竟屁股决定脑袋,只要是人就有私心。现在张帆手下的官吏大多都是世家子弟,让他们彻底抛弃家族,为了张帆的大业牺牲后世子孙做官的机会,这可能吗?

    正因为内忧外患,所以这个主持的人选就格外重要。张帆也是犹豫再三,才确定了戏志才。

    张帆之所以选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