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回 初回转又议汝南(第1/3页)  重生三国之江东孙三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个三弟啊,尽是胡来!”孙策看完孙翊给自己写来的信,无奈的摇了摇头。

    “兄长,三郎又弄出什么妙事了?”孙策对面一个面容俊朗的男人道。

    “公瑾啊,这次的事情,真没法说了,连你都牵扯进来了。”孙策揉揉脑袋,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的道。

    “我?”周瑜闻言一愣,“和我有什么关系?”

    孙策把信递给了周瑜,道“你自己看吧。”

    周瑜疑惑的接过了信,仔细的看着。不一会,周瑜的俊朗脸庞就出现了红晕,让外人看去自有一股说不出的风采。

    “代兄求亲?”周瑜轻声道,“怎么还把我给捎上了?”

    孙策呵呵一笑,道,“公瑾。为兄确实听闻过那皖城二乔之事,久有仰慕之心。诚如三郎所言,若是你我兄弟真的分娶二乔,那也算的上是一段佳话吧?”

    周瑜的脸都红的能滴出血了,道“此事怕是不妥吧。方今兄长正率兵平定江东之地,若此时回庐江娶亲,恐耽搁了大事。”

    孙策道,“无妨。三郎与为兄三年之期,言与那乔公保证,三年之内,为兄必能收的江东之地。到那时再让为兄与公瑾一起,迎娶二乔。”

    周瑜听罢,胸中豪气冲天,傲然道,“三郎何如此小看我等。不需三年,只两年便可。”

    孙策嘿嘿一笑,道,“公瑾,军中无戏言也。”

    周瑜正色道,“兄长放心便是。”

    孙策幽幽的道,“看来公瑾比为兄心急啊~,哈哈~~~”

    周瑜无语中、脸红中、心跳加速中~~此处略过不提。

    庐江治所,舒城南门之外。

    孙策之亚父、庐江太守府长史张昭,与庐江郡丞陆康,携一众大小官员正等在这里。他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迎接领庐江太守孙翊回返。

    孙翊代兄求亲的事情,早已经在庐江传扬开来,众人莫不对孙翊和孙策的弟兄情深而赞叹不已。看人家做弟弟的,不光帮大哥守着基业,还得帮大哥张罗娶媳妇的事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倘若孙策真的结婚生子,那么这份基业肯定是他儿子的,怎么都不会轮到孙翊的脑袋上。但人家这当弟弟的,根本不在乎这些,还上赶着给自己的大哥找媳妇,让他早生贵子。这说明,孙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图谋之心。这才叫兄友弟恭呢。

    况且以现在孙翊的名气,那可比孙策要大得多。不管是卧榻收庐江,还是断腿结金兰;又或者口出《神者论》,《游子》赠橘郎;再加上最近`麓谷定计烧黄射,代兄求亲迎二乔。`哪一件都让中原之人为之咋舌不已,当世神童之名早就名扬天下。特别是前几日,庐江上供龙椅之事,令天子大悦,下旨诏命孙翊为孝廉,并加封关内侯;着孙策袭其父孙坚爵位,封乌程侯,并成为正式的庐江太守;陆康也因上供有功,封汉宜亭侯。这样一来使得孙氏真正的成为了一镇诸侯,有了和中原群雄一较高下的政治地位。

    可以说,这些事情都是孙翊有意或者无意间做出来的,得到的结果更是让人感叹其运筹帷幄、未雨绸缪。实际上,麓谷定计之事,乃是人家鲁肃所为,和孙翊似乎没多大关系,但鲁肃却是孙翊举荐给孙策的,这更说明了孙翊独具慧眼的识人之能了。

    好了闲话不多说,只看当下事。

    巳时左右,一队人马远远出现在众人的眼中。待得近前,只见那为首之人乃一少年,英姿飒爽,意气勃发。身后紧跟一巨汉,手中持一大旗,上书“孙“字。再往后乃一壮汉携十数骑,围绕在数辆马车周围,皆勇猛不凡。

    张昭看着孙翊由远而近,得意之色溢于言表。那可是自己的弟子啊,虽然似乎自己并没有对他教导过多少时间,但名义上却是自己的弟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