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5 章(第1/4页)  形意游侠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壁,放弃了怪松,往上攀了七八尺。这时,刘丕显双手拽住巨石的棱角,向王芗斋伸下一只左腿。王芗斋会意,立刻用右手拽住,然后一使劲,终于翻上了百尺峡岸。

    “好险!”王芗斋大口大口喘着粗气,一屁股坐在地上。

    刘丕显笑道:“小伙子受惊了。”

    王芗斋见满天的苍鹰,又见刘丕显一副纯厚的样子,问道:“您就是刘丕显先生吧?”

    刘丕显点点头,问道:“你是……”

    王芗斋把自己的来历叙了一遍,当说到鼓山老道惨死时,刘丕显倚住巨石嚎啕大哭。王芗斋平生以来还没有见过一个男子如此悲恸,如此大哭。如今见刘丕显如此伤心,想他与老道的jiāo谊一定非常深厚,同时也感到刘丕显肯定是一位极讲义气,极动感情的人。由此对他添了几分尊敬。

    刘丕显的哭声惊天动地,在寂静的山谷里发出阵阵回声,那些苍鹰也仿佛被他感化了,围拢在他身边,嘶嘶叫唤,仿佛是在追唤死者的亡灵。

    一会儿刘丕停止了哭声,抬起满是血丝的眼睛,说道:“我与鼓山老道情同手足,谊比海深。想当年一起学艺时,他长我二十岁,待我如小兄弟,我们同住一屋,同宿一炕,天冷了,他帮我盖被子,天热了,他帮我驱蚊子,蒲扇,我俩海誓山盟,在世jiāo好友,人泉亦同心,没想他先我而去,死得如此惨痛,真令人伤心啊!”

    王芗斋劝道:“鼓山老道保住了一生芳名,死的重于华山,你也不枉了朋友之情,你杀了老道的仇人,老道在九泉之下也可暝目了。”

    又过了一阵儿。刘丕显的心情才算平静下来。他邀王芗斋到西峰寒舍去叙,王芗斋欣然答应。

    过崖不远,两崖中断,下临深谷,临空架起了一座石条桥,人称二仙桥。过桥折转,又过了车箱谷;由车箱谷经黑龙岭,向东北逶迤而行,便到了白云庵。庵顶悬有清康熙皇帝御赐的“抱真”二字匾额。再往东南行,依山临壑,有一条老君犁沟;过了沟,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到了北峰云台峰。王芗斋见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座云台。刘丕显道:“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两岳云台歌》中有‘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就是指远望诸峰,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

    由北峰南上,路不盈尺。循岭南行到了极为险要的阎王碥,必须面壁挽索,贴身而进。此时,刘丕显训养的老鹰一直尾随在后,在暗中保护着他。

    攀上苍龙岭,便进入金锁关,过天上洞,就到了中峰玉女峰。王芗斋问刘丕显:“这里为何叫玉女峰!”刘丕显道:“相传春秋时代,华山有一个隐士叫箫史,好吹玉箫。一次,被秦穆公召到秦宫,让他当着百奏乐曲,优雅悦耳,如仙音在空,袅袅不绝,连宫殿朱柱上的赤龙彩凤,也跃跃yù飞;天空的片片彩云,飘绕殿銮,百鸟飞翔于天,鸣叫不绝。秦穆公随后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公主许配给箫史。一天晚上,萧史奏完笙箫,对弄玉道:‘我厌恶宫延,腻烦浮华的生活,让我们离开这喧闹的宫殿,到那幽静的华山仙境去修身养xìng吧!’弄玉公主赞同。于是萧史拿起紫玉箫品奏一曲,从空中飞来赤龙彩凤,带着他们凌空来到华山中峰。以后两人常常乘马驰骋于诸峰之间,以吹箫引凤为乐。从此,人们把中峰叫‘玉女峰’,并修建了玉女祠。在品箫台上还修了引凤亭,附近还有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盆、玉女石室等名胜遗址。”

    由天上洞循山脚而行,到了莲花坪,坪上有二十多个石沟,自南而北,累累如贯珠。莲花坪四周松林荫翳,景色清幽。上有玉井,下有玉泉,一曲流水,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玉井附近原建有玉井楼,由楼上俯视井下,井深约三十多尺,水味醇美。旁有唐代大诗人的一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