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唇舌战(第1/3页)  枪震河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朝阳殿,皇上端坐龙椅,双眉微蹙,看着下面争执不休的两个人,争议的焦点依然是地方兵制修改方案。听见右首一人道:“地方兵制修改方案,已推行二年有余,内有御林军与城防军镇守,外有各省节度募兵强军,各地城池固若金汤,周边蛮夷纷纷归顺……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应天意而为,顺时势而造,改革兵制,慧眼如炬,治国之才不输汉武,至使现下四海承平,尤胜先皇,顾大人却说地方兵制修改不举该废?是顾大人老眼昏花,看不到这二年兵制改革之显效?还是自视才干与水平高过皇上,因而对改革带来的巨变熟视无睹?”此人面对皇上侃侃而谈,不时回头斜视顾思源,趾高气场,眼中满是阴冷与杀气。此人长身玉立,面目儒雅,正是尚书台杜如山。

    杜如山与顾思源不和,已是朝中尽人皆知之事。两人经常朝堂之上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顾思源忧心国事,心系万民,胸中坦荡,凡是于国于民不利之事,都会据理力争,绝不妥协后退一步,而杜如山上奏呈请之事却往往都是为自己今后打算盘,只不过将其戴上为国为民的高帽而已。两人一个为公,一个为私,为公者一生为国呕心泣血,不做它想,只要对百姓对国家有利,从不顾及个人安危。为私者处心积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择手段扫除前方一切障碍。因此经常舌枪舌剑,口沫四溅,争得面红耳赤,只差没彼此骂娘了。

    朝中文武大臣自分成三方阵营,杜如山一方,顾思源一方,另一方是中立派。中立派冷眼旁观,谁也不帮,看着两方神仙打架。保持中立之人要不老奸巨滑不趟浑水,要不与世无争不图晋升,要不瞻前顾后看不清形势。就地方兵制修改方案此事,河南节度石岚是站在顾思源这边的,因而石岚在世之时,双方阵营半斤对八两,旗鼓相当,以至当时皇上甚至动了撤消募兵制,削减地方兵权的想法。但石岚一死,以往许多主张修改募兵制的官员都站到了杜如山这方阵营,此消彼长,立时双方阵营力量相差悬殊起来。

    杜如山也是即呈事实,现下国家太平,疆域之广,历朝历代前所未有,东至高丽半岛,西到大食咸海,南达顺达,北包贝尔加湖。突厥,回纥,鞋鞨,铁勒,室韦,契丹纷纷归顺称臣。国家于四面边界分别设立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而都护基本上由节度兼任。然天下万物盈满则亏,国运气数亦不例外,古语云“打江山易,保江山难”也是这个道理。如君臣不应天顺时,以民为本,而是忠奸不分,民意不闻……则必将盛极而衰。现在就是如此情形,表面太平无事,实则暗流涌动,波诡云谲。皇上老了,又沉溺于美色,被表象繁华所迷惑,又哪里看得到?杜如山言辞犀利,先举证修改兵制后的诸般好处,接着暗斥顾如山昏昏噩噩,不明国情,甚至将“目无圣上,功高盖主”这象顾思源这种手无缚鸡之力之人,杜如山一巴掌可以拍死十几二十个,但偏偏拿他没办法,心中恼怒,言语就变得毫不忌讳,相当的不客气起来。

    顾思源双目炯炯看着杜如山,凛然不惧,说道:“社稷江山,事关天下黎明百姓,战事一起,受苦受难的是民众。以史为鉴,历朝历代当中,先为忠臣再行谋乱之人还少么?当年西晋之时,项雨也是忠臣,皇上对其毫无戒心,使其渐渐坐大成患,大行不逆之道,最后弑义帝于江中,弄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百姓苦不堪言。杜大人,你是没学过史书,还是对江山社稷毫不在乎?你身为尚书台,未免太过麻木不仁了点。”顾思源针锋相对,毫不相让,双眼凌然直视杜如山,一时竟将杜如山气势压了下去。

    杜如山一时语塞,觉得顾思源这番话太难反驳,顿时僵在当地,正不知如何应对为好时,又一人越众而出,躬身向皇上行礼后道:“微臣觉得杜大人顾大人二人所言都极有道理,二人朝堂一番辨论让微臣茅塞顿开,想我朝自太宗开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