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大议(第1/2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诸王参观钢厂、船厂时,朱允炆则在乾清宫东暖阁,召开了建文三年的第一次会议,参会人员有军机处、文渊阁、五军都督府都督、六部尚书和侍郎以及翰林学士等人,着重讨论建文三年的重要待办事宜,这次会议在年前就已经通知到相关人员了,所以大家都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朱允炆让每位官员提两件事情,然后汇总到文渊阁,由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人整理后,汇报到自己这里,然后在会上逐条提出,供大家讨论,协商。

    这种讨论的方式让大家感觉很新奇,所以开始时发言并不踊跃,但是一旦开了头,大家就忘乎所以起来,慢慢收不住嘴,而朱允炆则基本不发表言论,尽可能的给群臣发挥的空间。

    朱允炆要求他们迅速将所有议题先过一遍,这样大家有共识的东西就很快就通过了,剩下的事情是争议比较大的,再逐条讨论,尽可能的征求大家的共识。每个人提出问题时都有自己的结论,他们事先都做了详细的准备,所以事情逐渐演变成提出者逐一回答众人的质询,如果能够说服大家,就通过;如果说服不了就暂时搁置;至于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暂时搁置,等待皇帝裁决。

    会议上,朱允炆采取了投票表决的方式,所有的表决结果都会存档,以备后查。

    上午,许多争议较少、迫在眉睫的问题都通过了,比如苏松赋税过高的问题;江南嘉兴、吴、松等地入海口淤塞,河水倒灌田间的问题;北平附近灾民赈济、白莲教清剿问题;市舶司偷税漏税以及官员贪污问题等等。

    但还有一些问题悬而未决,比如云南麓川土司问题、辽东女真叛乱问题、移民辽东问题、移民北平问题和修筑运河问题等等。

    西南云贵、缅甸一带的少数民族,历来为中原王朝所头痛,他们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祸患,一旦他们走出丛林、高山,在旷野上往往不堪一击。但中原军队进入丛林、高山,鏖战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流域时,则往往伤亡惨重,得不偿失。后世史学家认为明朝虽亡于东北的女真,但其衰落却起于正统年间的三征麓川,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奢安之乱。故有“唐征南诏而衰,明征麓川而亡。”的说法,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oquge

    “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疆将战事频繁,不得不仰仗南方供给,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北方边塞距离京师太远,一者军令传达迟缓,二者朝廷无法体会边军之苦,若等闲视之,必然再起变乱,甚至如安史之乱也不无可能。”

    “所以朕想坐镇北平,与边疆将士同甘共苦,一者可以及时处理遇到的问题,二者可以就近指挥对蒙古战事。”

    “最后一条,则是民生问题,我大明幅员辽阔,南北相距辽远,如今南方富庶,但北方却凋敝无比,原因也很简单,在唐以前,北方之经济强于南方,但自安史之乱之后,五代、宋、辽、金、元,北方皆连年战争,民生凋敝,尤其是元末群雄并起,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南方则不同,自宋室南渡以后,开发湖广、福建、浙江,加之战乱较少,所以百姓殷富,非昔时可比。”

    “自安史之乱后,距今已经有六百余年,南北才重新一统。如果我朝不下大力气安抚北方,发展北方的经济,那么华夏再次分裂,也并非不可能。”

    “朕作为大明的皇帝,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众臣愕然的看着朱允炆,却不得不承认皇帝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考虑问题的视角也很独特,但虑及自身,支持者仍然不多。

    最后朱允炆下令工部尚书宋礼巡视运河,确保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畅通,至于北平皇宫建设之事,则暂不动工,待民力恢复后,再做打算。

    朱允炆浚通运河并不是为了恢复漕运,而是为了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