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无能(第1/2页)  建文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人才实在太少,在兵事上能够帮忙的只有王度和卓敬,至于其他人,只有齐泰稍好一些,黄子澄、方孝孺都是长于文事,短于军略,其献策多不合用。现在有了刘璟,让朱允炆在人手调配上略微宽裕了一些。刘璟一获任用,朱允炆就令其入军机处值班,协助王度处理军务。

    如今的军机处已经颇具规模,常设的学士有王度、刘璟等人,下设参谋司、调查司和情报司,参谋司负责战局推演,情报司和调查司分管国外和国内的情报、刺杀、策反等活动。

    至于文渊阁,更是人才济济,常设学士除解缙外,增加了新科进士黄淮,二人分任左右侍读,以备咨询,两人还任詹事府左、右春坊大学士,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胡俨、杨士奇等人。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为北平布政使练子宁所荐,入值文渊阁;杨士奇,幼年丧父,母改嫁,后复本姓,事母至孝,游学教书为生,时方孝孺主持编纂《太祖实录》,广征四方名儒,杨士奇也在其中,朱允炆偶然发现其名字,大喜,与语,甚悦,令入文渊阁,常备咨询。这让朱允炆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到方孝孺的手下寻找人才,最后引起了方孝孺的不满,朱允炆不得不稍有收敛。

    另外为保持机密和信息畅通,朱允炆下诏,所有奏折到达通政司后,按文武分开,文入文渊阁、武入军机处,不许隔夜,文渊阁、军机处全天留人值守,重大军事政务必须第一时间向自己奏报,违者严惩!

    当唐河之战的军报到达军机处时,当值的学士是刘璟,朱允炆看到之后,立刻召来了王度,解缙等人。待众人落座之后,朱允炆发现众人壁垒分明,文渊阁、军机处之人分左右落座,似乎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制度,只不过相对而言,文渊阁之人更加年轻,从解缙开始,都不到三十岁,而军机处之人,王度、刘璟都已经四十多岁。至于黄子澄、齐泰、卓敬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并不以进入军机处、文渊阁为荣,列席咨询而已。m.woquge

    平安的两次胜利,让朱允炆感觉到了骑兵大规模使用的优点,除抽调将士补充近卫第三骑兵军外,还令宋晟在绥远继续组建近卫骑兵第五军,由阵斩谭渊的刘雪峰任指挥使。

    如此近卫军的编制已经有近卫第一军、第二军、第三骑兵军、第四军、第五骑兵军,每军编制两万人,其中第一军、第二军、第四军都在京师,已经初具规模,有了总数达十万的军队,朱允炆终于从心里感到了一丝安全感。

    随后盛庸围攻通州和朱棣在保定城下消失的军报传来,王度和刘璟建议警告盛庸,防止朱棣的突然袭击,另外也要小心蒙古人的突袭。他们商议之后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在兵力匮乏和四面受敌的情况下,朱棣有可能再次与蒙古人合作,一旦两军合流,前出通州的盛庸部就会非常危险。

    朱允炆不是很认同二人的结论,觉得朱棣是刚烈之人,怎么会抛弃祖宗和蒙古人合流?但二人却反驳说,朱棣连谋反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再者开平、大宁的蒙古军与之早有默契,不排除其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在二人的强烈建议下,朱允炆命令盛庸严防偷袭,如果通州不可为,则迅速撤至直沽,待运河解冻后再北上。同时朱允炆命令平安夺取保定,打开北平的南大门。

    通州。

    盛庸围攻通州五日后,就将大营收缩,集中于西南方向。北上攻取通州的结果非常出乎他的预料,本以为可以迅速攻克的小城却挡住了他十万大军的脚步。虽然心里有一种念头,坚持下去,通州必破,但理智告诉他,平安是对的。当初在沧州和平安会面时,平安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小心朱棣的骑兵,之后雄县、沧州的失利也证实了平安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盛庸一心要与平安竞争,但正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