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学中医的治疗方法,下篇(第2/4页)  明灯医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為延医。见其僵卧不动,呼吸全无。按其脉,仿佛若动。以手掩其口鼻,每至呼吸之顷,微觉有热,知犹可救。遂令人扶起俾坐,冶以点天突穴之法,兼捏其结喉。约两点鐘,咳嗽二十余次,共吐凉痰碗半,始能呻吟。亦饮以干姜而愈。

    2、捏结喉法:

    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第三法:下法

    下法,顾名思义就是攻下。提到攻下,大家立即会想到大黄!

    其实下法的目的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借此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运用除了药物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推拿也可以起到攻下的作用。

    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

    本人运用下法治疗最多疾病是小儿停食的患者,经常下午和晚上发热,患者不思饮食,大便不畅,医院运用西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药力过后,体温又升高,病之根源在于胃肠道的宿食,此类患儿经常碰到,通过下法,攻下体内宿食,患儿就能很快康复。举个例子:

    患儿 男 3岁 ,午后发热伴胃胀三天。患儿三天前,端午节吃粽子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服健胃消食片无效,第二天下午发热,遂到三甲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知,患儿用药后热退,至夜半又发热,体温38度,情急中服退烧药后缓解。第三日下午前来就诊,就诊时面颊潮红,精神较差,腹胀如鼓,大便3日未行,体温38.5度。诊断:小儿停食。治疗:攻下积食。处方:牵牛子粉5克 伴白砂糖加少许开水调后嚼服。疗效:患儿服药后2小时,解大便一次,腹胀减轻,热退;3小时候解大便2两次,腹胀消失。当晚吃稀饭一碗。病愈。此法治疗小儿停食,真妙法也。

    附:牵牛子粉用法及用量:取牵牛子1公斤,小火炒焦后,研成细粉,1公斤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用法:药粉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后嚼服(味道不错,不苦且香甜)(体质虚弱可以分两次吃,如果吃一半1小时后就腹泻,可以不服剩下的一半,如果服药后2小时还未腹泻,吃完剩下的一半)。

    有人可能担心牵牛子有毒,这个大可放心,牵牛子炒后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小。三岁以下每次2-3克,三岁以上及成人每次4-5克,对于停食的病人,一般一次治好了。

    体质虚弱的患儿,分两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为4小时左右。

    本人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这几年至少也用过三五百人,未见一例中毒的,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后,即不再继续服用此药。

    对于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案例。

    曾治疗头晕患者,西医检查为血粘度高,中辩证为痰湿阻滞中焦,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泻下的药物,病人排除大量粘腻大便,头晕三剂而愈……

    第四法:消法

    提到消法,很多人就会想到消食之法,其实消法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临床经常用到消法,只是没有注意到罢了。

    但凡一切有形积滞,不能通过下法清除的,均可以采用消法,小到气、血、痰、湿之淤积,达到肿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