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学习中药的一点方法(第1/4页)  明灯医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学习中药的一点方法

    经常有病人对我说:大夫,给我下点好药,让我快点好!

    那么什么药才是好药呢?人参就是好药?鹿茸贵,就算是好药?

    如果你饿了,一天没吃饭了,出现头晕c发凉,这时给你最好的药就是食物,让你吃一顿饱饭,比喝人参汤还强!

    如果你连续三天三夜未休息,腰酸背痛,头昏眼花,这时让你好好休息一觉,比吃十全大补丸强多了!

    上面这两个例子中的“食物”c“睡觉”就是最好的药物!因此,针对病人的病情,寻找到疾病的根源,针对病根采取治疗方法,这就是求本。针对其本用药,就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药无贵贱之分,对症的就是最好药。

    深入了解中药,真正走进“药”这个园地,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是药材,只要我们用对了,都能化腐朽为神奇。

    举个例子: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有位老奶奶找到我,头晕厉害,血压偏高,左右脉象均有上越之势,即气血并走于上。如果心情急躁c血压升高,患者很有可能出现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机为下焦阴份不足,不能涵阳,虚阳上越,头重脚轻,自然头晕了。当时已是夜里11点多了,开中药已来不及,于是要求病人回家,将大蒜捣碎后,敷两脚的涌泉穴,敷1小时就可以了。

    第二天患者过来道喜,说敷上一刻钟后,就感到头清醒了,腿有劲了,时间到了一小时,舍不得取下来,睡觉了,早上起来,感觉病彻底好了,但脚心出现了水泡,没想到大蒜还有这么好的药效。我给病人处理了脚下的小水泡,随后切脉,发现双尺脉象虽然不强盛,但已又根了,上越之势的脉象已经消失,病就治愈了,

    谈到这个例子只想说明,要重视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他们都均有各自的特性,运用好了,信手拈来,就可以将病人的病治愈,就好像武侠中的武林高手,拈花摘叶均可杀人。习医到了一定境界,就好比叶天士用三片梧桐叶救了两条命一样,也可以拈花摘叶救人于无形,为了培养大家学习的兴趣,讲讲叶天士巧用梧桐树叶的故事。

    趣闻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名医叶天士正在家中书写医案,忽听有人前来请求救治一难产妇女,叶天士不假思索,立马前往,在途中听病家说已请了同派温病大家薛生白诊治过,但仍不见产下。薛生白是叶天士同乡近邻,其医术与叶天士齐名于江南,只是更为年轻些。叶天士十分纳闷,薛生白诊技也不错,为何不见效呢?

    叶天士来到病家,只见产妇已奄奄一息,其家人称:薛生白诊断后认为是产妇气血双亏,无力运胎,气血滞行,交骨不开也。其处方大多以气血双补c行滞活血c催生下胎药为主。叶天士接过药方一看,此方甚佳,但难以治此病人之病。因缺乏同气之药,何能使诸药达到病所?时值秋天,窗外桐叶飘落,叶天士似有所悟,随即将原方中的药引“竹叶三片”改为“桐叶三片”,产妇遵方服药,不出叶天士所料,不久便神奇地顺利产下一胎儿,母子均报平安!

    此事传到薛生白耳中,薛不以为然,认为叶天士巧立名目而已,叶天士闻之,当即修书一封与薛生白,诗谜为:有眼无珠腹中宝,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秋分之时,梧桐叶落,同气相求,胎儿立下薛生白阅后,豁然贯通,深感叶天士之博学才华,大为叹服,自惭不语。

    叶天士诊病当天恰值秋分之日,寒暑燥湿交替季节,梧桐叶纷纷落下,人与自然互为相应,同气相求,故在薛生白原方中加入梧桐叶以求其气,并引诸药达于病所,瓜熟蒂落,桐籽熟叶落,合而为一,故药效如桴鼓。不久,“叶天士三片梧桐叶,一字救两命”之佳话传遍江南水乡。

    中药之性的重要性,远胜过其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