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八章 所见略同(第1/2页)  大凉汉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云阁www.92215.net 』,。

    春风吹度,万物复苏。

    天气已经转暖,空中弥漫着香草气息,带来浓浓雾霭。

    在金城至广武郡的官道上,一千余人马浩浩荡荡地蜿蜒前行,在极远处就能听到铿锵的脚步声和衣甲兵器摩擦碰撞的的响动。

    由于张骏对军纪阵列要求极为严格,所以即便军卒们已经被露水打湿了衣服,仍然要全副武装的赶路。在张骏看来,行军也是练兵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长途跋涉,很能锻炼一支队伍的毅力和韧劲。

    想当初虹军走了两万五千里,最后剩下的全都是精锐之师,不但坚韧不拔,而且能战至最后一人。在如今这个战损三成便会全军崩溃的时代,锻炼军卒的整体毅力是十分重要的。他虽然不敢指望自己的兵能有什么崇高信仰支撑,但在军功赏赐的利益驱动下,能达到后世虹军的半成便足矣横行天下。

    终于,沉闷的前行伴随着一声声低沉的号角渐渐停下,无数身背令旗的传令小校纵马从前到后来回奔驰。片刻后,各个队主就吩咐下来:所有人就地休息,将主爱护将士,让大家烘干了衣服再走。

    广武城在金城以西百二十里外,这点距离按照如今的行军速度,大概日落黄昏时就可以抵达。

    论起古代行军的速度,一日可行多少里并没有固定的数据。通常而言,步兵一日可行一舍(三十里),马兵可行一百里。但这个量化值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行军不是运动员在操场上跑圈,军卒们可都是要穿着盔甲c拿着兵器c背着粮食赶路的,即便配备了辎重车队,还要考虑到地形c气候等等其他因素。

    魏晋时期的行军速度,根据《三国志》与《晋书》中相关记载,有一个例子可以作为佐证,给出参考。孟达在新城起事,司马懿从南阳(即宛)出征,新城与南阳相距一千二百里(相当于现在的四百五十公里),司马懿仅用八天时间就兵临城下,平均每天行军五十六公里(司马懿的部队是步兵)。由此可见,在强行军或者道路顺畅的情况下,步卒并非只能日行一舍。

    另据《荀子》一书中记载,战国时魏国的“武卒”是按一定条件选拔的,其中就有一条身负武器c甲以及三日军粮,半天必须能走“百里”(相当于现代的三十公里)。

    实际上,古代军伍一般采取的是马步兵编制,数万的步兵肯定保有着几千的先锋骑兵。秦时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曾率军八天行军八百里,平均每天一百里,虽然没有史料证明秦军都是骑兵,但也无法证明秦军都是步兵。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c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此战霍去病六日内转战千余里,平均每日行程应该在一百六十里以上。

    总而言之,纠结行军速度的数值并不现实,张骏心里只知道日行一舍的规矩,但现在明显也比日行一舍要快得多。因为凉州并不缺马,骡子更是数量众多。所以从金城出发时可以算是有一半人都骑着马,再加上辎重大车还能搭乘一部分士卒,所以速度明显快上很多。

    眼见天色还早,张骏勒住缰绳,停了下来。身后一众亲卫们也纷纷驻足,有人去拴马,有人则服侍将主卸甲。

    “呼······”待铁甲被取下,张骏长吁了一口气,让胸腔灌满新鲜的空气。这时,已经被汗水和露水淋透的胡硕也走了过来,他早就将盔甲扔给了小卒,自己光着膀子,从辎重营那里取来一张胡床摆在主公身后。

    张骏笑了笑,温声道:“你这憨货,去给军师和各个军佐也搬胡床来!”

    胡硕咧嘴一笑,抱拳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