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7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一起人数最多的一次。100多名黄埔师生从世界各地赶来参加纪念活动。不少人分别几十年,相逢如梦寐。时年近80岁的蔡文治是黄埔9期生,曾当过蒋介石的作战参谋、国防部作战厅长,是蒋介石身边红极一时的人物。蒋介石败退台湾后,蔡文治对guó mín dǎng政权失去信心,便离开蒋介石,长期定居美国。近年来往返于大陆与美国之间,为两岸的和平统一积极奔走。1984年初,由他倡议发起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及其家属促进中国统一筹备会”,得到了世界各地同学的热烈响应。在北京首都机场,先期赶回的全国政协常委侯镜如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虎城将军的长子杨拯民等人,在候机大厅里热情地迎接蔡文治行。杨拯民握着蔡文治的手,说:“蔡老,我们设计这次纪念活动,很多方面都是参考了您的意见。”蔡文治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黄埔1期生蔡光举烈士,第一次东征中任党代表。黄埔军校60周年庆典那天,宋希濂、李默庵、宋瑞珂等来自五湖四海的黄埔老将军聚首长洲岛。90岁高龄的黄埔1期生、原guó mín dǎng高级将领李仙洲坐着轮椅,也登上了黄埔岛。阔别60年,故地重游,李仙洲激动地走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他说,全国黄埔同学会在北京成立时,他正在山东老家养病,校友们没有邀请他参加成立大会。他知道后,执意要家人陪着到了北京。这次大庆,他又拒绝劝说,坐汽车转火车,不远千里南下。当时有许多人表示不理解,这老人为什么这么“倔”。但后来李仙洲颤巍巍地说了一句话:“生我的是父母,育我的是黄埔!”大家释然,也万分感动。李仙洲让亲属搀扶着,来到孙中山总理纪念碑下。当地造船厂的工人看他年老体弱,送来一部轮椅让他坐着去参观。但他坚持要步行上山,他一边登山一边说:“当年我在黄埔读书时,经常和同学们登这座山,每次我都是第一名。现在我要拿出当年的劲头,亲自登上山,向孙总理纪念碑致敬!”

    第十五章 世纪黄埔激情(5)

    在孙总理纪念碑前,这些曾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同窗学友,又唱起了黄埔军校校歌,他们手拉手,老泪纵横。

    校庆60周年时,黄埔1期生郑洞国因病没能登上黄埔岛,他听校友们谈起重上黄埔岛的见闻,感到非常遗憾。时仅隔一年,1986年秋,83岁高龄的他携孙子登上了黄埔岛,并特别祭拜东征阵亡烈士墓。没有现成的花圈,几个人就用树枝、野花和野藤萝,扎了两个花环。随后,郑洞国亲手捧着花环,步履蹒跚地来到陵园内蔡光举烈士的陵墓前,他对着苍天大喊:“蔡大哥,我们看你来了!”说完,已是满脸泪水纵横。当年黄埔校军东征时,蔡光举是营党代表,郑洞国是连党代表,淡水战役中,两人一起参加攻城敢死队,蔡光举不幸牺牲黄埔1期毕业生郑洞国。以后几十年,郑一路升迁,蔡却长眠地下。郑洞国念此怎能不感怀落泪?

    每年春节刚过,台湾都有一大批黄埔师生,以“黄埔同学会”的名义举行一次聚会。1987年春节一过,时任台湾“黄埔同学会”会长、黄埔1期生袁守谦就组织黄埔师生聚会。那次同学会是guó mín dǎng政府迁台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有1600多人参加,仅四星上将就有何应钦、薛岳、袁守谦、王叔铭、彭孟缉、刘安祺、高魁元、郝柏村等8人。1600多人,差不多囊括了台湾军界的精华。仪式很简单,先是大家一起向何应钦等军校老字辈行礼,接着相互团拜,最后是自由组合聊天。那段时间,蒋经国正准备对军界大调整,谈论的话题自然是这方面的问题较多。有记者提问,黄埔师生的回答也都很爽快。与初到台湾时的人人自危相比,此时的民主空气已经轻松很多。对“台独”言论,大家都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情绪。当时的何应钦90岁了,精神还不错。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