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5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息改变了贺衷寒以笔为旗的人生道路。

    进入黄埔军校后,贺衷寒在黄埔同学中迅速脱颖而出,以“贺衷寒的嘴”而居“黄埔三杰”。同时又以fǎn gòng声名鹊起,每逢开会贺衷寒必大骂共产党“狼子野心”。为与蒋先云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他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军校内两大政治团体在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贺衷寒的政治取向,深得蒋介石的赞赏和器重。

    第十四章 拜访黄埔一期毕业生(33)

    贺衷寒的特点是文才俊逸,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漂亮文章,颇有鼓动宣传能力,黄埔校军东征时发布的《告东江人民书》就出自他的手笔。他在黄埔军校毕业后,留校政治部任上尉秘书。黄埔同学会成立后,贺衷寒当选为干部委员兼秘书长,并将同学会变成了攻击共产党人的组织。

    1926年,贺衷寒再赴苏联考察,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其间的见闻更强化了他的fǎn gòng立场。贺衷寒回国后,蒋介石又派他赴日学习考察。

    30年代初,蒋介石急需贺衷寒这种对共产党深有了解的人做fǎn gòng急先锋,贺被招回国,负责guó mín dǎng军队政工体系的建立工作。从此,胸怀壮志的贺衷寒与职业军人的战场生涯无关,以笔杆子fǎn gòng成为终身职业。他为guó mín dǎng培养了大批fǎn gòng政工干部,提出了一整套fǎn gòng政治理论,制定了一系列fǎn gòng政工文件。

    为巩固强化蒋氏的国家机器,他组织筹建了“中华复兴社”,并成为其核心人物,还是guó mín dǎng“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头目,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理论上大做文章,是蒋介石的理论家和宣传活动家,素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的称誉。1935年,贺衷寒成为guó mín dǎng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晋升为中将。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南京。在guó mín dǎng中央紧急会议上,军政部长何应钦别有用心,力主讨伐勤王,并自告奋勇出任讨伐军总司令。贺衷寒马上成为何应钦的主要谋士,积极支持武力讨伐张学良、杨虎城。何应钦此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贺衷寒的一招也很绝,如果蒋介石回来了,会以为他在真心救校长,忠勇可嘉;如果蒋介石死了或回不来了,他则是新领袖何应钦的第一红人。然而,这套把戏怎能玩得过师傅?这令蒋介石对贺衷寒大失所望,特别是贺衷寒的干练与勃勃雄心也让蒋介石感到很不放心。老蒋一回到南京,三下五除二,就让何应钦门庭冷落,贺衷寒开始被长期冷落,闲置生涯使得他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解中国社会,思索挖掘社会病根和危机的工作上。贺衷寒随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出版了《中国的病根》一书,试图为危亡的蒋氏政权开出yào方。

    1950年,贺衷寒出任guó mín dǎngjiāo通部长,他的才干再次得到充分展现,贺任内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台湾jiāo通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担任高级闲职的贺衷寒,再次因处事锋芒毕露而陷入“想搞分裂运动”的流言困扰中。1971年,贺衷寒伤心地辞去国策顾问以外的一切职务,回家修身养xìng。

    由于蒋介石对贺衷寒只是用其才而畏其能,始终没有给他以要职,贺最终也是不得意而终其一生,始终坐在冷板凳上,仅能解决温饱。1972年5月,忧郁中的贺衷寒因骨癌病逝,最后一句话是:“我已72岁了,不算短命吧!”

    黄埔同学个人的命运被紧密地与他所加入的政治力量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