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1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卷第3期,1938年出版)王伯龄在此所说的“过河不用舟”之桥梁,即正是蒋介石yù除共产党人而颇费多年心思正在寻找的“清党”借口。

    蒋介石以“中山舰事件”为突破口,得以“顺水推舟”,把屠刀首先指向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

    黄埔岛上的“清党”杀戮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仅半个多月,4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相继宣布解散,但双方的斗争反而更加扩大。5月,蒋介石在guó mín dǎng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限制共产党的所谓“整理党务案”。此决议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跨党”,“党内无党、《黄埔生活》周刊第4期刊登的鲁迅来校讲演记录稿校内无派”。6月,蒋介石在军校里公开发表fǎn gòng讲话,要共产党人退出guó mín dǎng,要共产党员官兵声明自己的身份。同时,他又组织“黄埔同学会”,自任会长,以原来“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把持会务,秘密调查共产党员的活动,排挤“黄埔同学会”中的共产党员。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军校两种思想和势力的斗争更加激化,并逐渐扩大到所属各分校和东南各省中去。黄埔军校部分革命师生曾向蒋介石发表公开信,表示要掀起一个“救校长运动”,要求蒋介石收敛其fǎn gòng行为。可是,蒋介石却进一步与帝国主义勾结,悍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接着,蒋介石相继发出《饬黄埔学生不可妄有发言和越轨行动令》、《黄埔学生停止开会令》等文告。

    也就在黄埔军校面临蒋介石的血洗杀戮前夕,适逢大文豪鲁迅先生造访军校。1927年1月18日,鲁迅先生离开厦门,乘船到达国民革命的中心广州,受聘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这年9月27日他返回上海,前后在羊城生活了8个月又10天。在此期间,鲁迅受邀前往黄埔军校作了一次演讲,这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造访黄埔军校。那时,黄埔军校留守政治部主任熊雄看到报纸上刊载有关鲁迅先生到中山大学任教的消息后,产生了邀请他来军校做演讲的想法。几天后,当熊雄把这件事与政治部的同事孙炳文、刘弄潮商议时,3人一拍即合。1月25日,刘弄潮上门拜访鲁迅,在简单的寒暄后,马上就把话题引到演讲事宜上来。当时正值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前夕,鲁迅初听后有些顾虑,他说:“现在去,怕起不了多大效果。”刘弄潮随即解释道:“黄埔同学,尤其是现在的第5期,有许多是过去的大学生,都听过你的课。”如此一来,打消了鲁迅先生的顾虑。鲁迅表示:“革命需要我,我就去,权在革命方面,不在个人方面。”

    第九章 军校党争(8)

    4月8日,鲁迅在好友应修人等陪同下,前往黄埔军校本部礼堂,做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演讲,题目为《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演讲中,鲁迅通过生动的比喻,旁征博引,精辟地论述了“革命时代与文学的关系”和“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xìng”两大主题。面对近千名翘首以盼的莘莘学子,鲁迅掷地有声地演说,博得了黄埔师生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听了鲁迅的演讲,大家无不感到热血沸腾,群情激奋,爱国革命的热情油然而生。几天后,演讲稿经誊录整理,被印行在黄埔军校的校刊《黄埔生活》第4期上,这又引发了军校内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震撼和思考。也就在鲁迅于黄埔军校演讲的4天之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政治教官萧楚女黄埔军校内沉闷的空气,预示着暴风雨即将到来。

    清明时节,珠江江面上雾气正浓。黄埔军校正门的尖顶门楼上,孤悬着的guó mín dǎng元老谭延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木匾,看上去朴素到近乎荒凉的意境。在这道欧陆风格大门背后,正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