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2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产党人的全力支持,并且得到军校全体师生的竭诚拥护。因此,共产党人首先闻风而动,革命师生群起响应。于是,“实现总理遗志!拥护三大政策!坚持国共合作!孙文主义万岁!列宁主义万岁!国民革命成功万岁!世界革命成功万岁!革命的左边来,反动的滚出去!”等有针对xìng的标语口号,张贴在军校的里里外外,劝勉反动派悬崖勒马,以革命大局为重,团结战斗。军校革命刊物如《士兵之友》的总编洪剑雄,《青年军人》总编胡秉锋,《中国军人》主笔蒋先云,《黄埔日刊》主编安体诚和校领导人及教官恽代英、熊雄、阳翰笙、萧楚女等共产党人都出马上阵,口诛笔伐,形成了坚强的宣传阵势,还击右派势力的fǎn gòng挑战。在军校中尽管逆流、妖风此起彼伏,但以共产党人为中心的革命势力仍长期占据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正如第4期学生、共产党人王世英追忆所说:“革命旗帜在党一边”,“在公开场合的斗争中,我们(共产党人)多数是胜利的。”这不能不说是军校党组织的方针政策得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贯彻和广大革命师生热烈拥护的结果。

    共产党人在军校中所采取的革命斗争策略,是根据军校共产党组织处在秘密状态,各项革命活动尚未能畅通无阻的环境下制定的。军校建立以后,由于右派势力作祟,因而国共合作与fǎn gòng分裂的矛盾现象自始至终jiāo织出现在一起。只是早期以国共合作为主流,后期以fǎn gòng分裂为主流。为此,军校内中共党组织在一开始就采取了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革命两手策略,以两种活动,两重身份,两个组织的灵活运用,领导共产党员在革命征途中向前挺进,既抵制了反动派对共产党活动的阻挠与破坏,也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势力的迅速发展,壮大了党的威势,极大的发挥了共产党人的作用。如聂荣臻所说:“共产党人在军事工作上和政治工作上发挥了先锋作用”,“在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校中都担负了繁重的任务。”这都是共产党人的策略运用成功的结果。

    máo zé dōng主编的《政治周报》本期

    刊登东征战役第一,两种活动。共产党人在军校中采用秘密与公开两种活动方式,是根据不同工作xìng质决定的。秘密方式是粤区委通过军委进行具体领导所采用的。周恩来曾亲自选定意义深远的“明星”二字作为粤区委军委的代号,用以向党员传达号令,布置任务,听取汇报。军校党的核心成员每当听到“明星”的呼唤,便知道是粤区委、军委的指示来了。同样,共产党员也用“君伟”代指“军委”,向党送发书面报告。在秘密书函的字里行间,还使用“本校”代指“共产党”,“少校”代指“共青团”,“民校”、“KMT”代指“guó mín dǎng”,有效地避开了党外人士的耳目,准确地传达了党的信息。至于党员听报告、开大会等活动,则往往要在星期天从黄埔岛回市区才能举行。一般是干事会的核心成员回粤区军委汇报、开会,普通党员到其他地点活动、开会。由于党的活动地点常有变动,所以党内又有“革命俱乐部ABC”的命名:A是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B是指省港罢工委员会,C是指国光书店。以此作为党员确定到广州集合地的代号。至于校中突发事件的紧急通知,则只能在夜深人静或晨光曦微之时刻,零星分散的耳语相传,来去无踪。这样做,使党的活动保持秘密状态,保证了党的活动的安全发展。

    校内中共政工组织(3)

    公开的方式,是指著名的共产党人公开为党办事,为党宣传。如周恩来、蒋先云等,曾充当校内guó mín dǎng和共产党之间,共产党与蒋介石之间的沟通桥梁。他们可以随时挺身而出,商讨两党合作,解决纠纷。在第二次东征末期,蒋介石曾向周恩来提出“要将军校和军中的共产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