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1/4页)  中国黄埔军校(全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此事关系重大,各地万勿忽视。”推动了共产党人和优秀分子纷纷前来军校任教和学习。很多共青团员在军校学习中,思想觉悟迅速提高,“升党”为共产党员。

    黄埔军校共产党人在校中开展了卓越的斗争。在组织上有党的外围组织火星社,用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并为吸收党员做准备工作。”有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全国曾拥有两万多名会员。在宣传上有“血花剧社”及多种革命刊物,其领导人都是杰出的共产党人。如《士兵之友》总编洪剑雄,《青年军人》总编胡秉铎,《中国军人》主笔蒋先云,《黄埔日刊》主编安体诚等。他们有组织、有领导、有策略地顽强坚持了军校革命的政治方向,为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贯彻孙中山三大政策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建立了殊勋,军校也馈赠予中国共产党丰厚的报答。战争年代,从这里涌现出众多党的忠诚将士。如广州起义中坚持街垒战斗3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又被敌人剥光衣裤,用鲜血在她们身上写上了“女共产党员”几个大字“示众”的第6期黄埔生游曦、邱继文、李蕴瑞、邓苏等女烈士。有血洒井冈山的红军高级将领卢德铭、王尔琢等烈士。有宁死不屈、高呼着“中国共产党万岁!”而从容走向刑场的赵一曼、恽代英等烈士。有对党忠心耿耿、含冤死于“左”倾路线qiāng口下的许继慎、曾中生等烈士。有至今仍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左权县”、“志丹县”、“尚志县”等烈士。新中国成立后,一代精英更是在这里熠熠生辉。如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军衔时,出自黄埔军校的学生中有元帅两人,大将3人,上将8人,中将9人。有10多位黄埔军校生出任省长以上高级职务;有通晓5国语言的驻外大使;有当年在军校任《黄埔日刊》的编辑,新中国建立后又任《解放军报》编辑的黄埔生,等等。

    中国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堂堂阵容(2)

    有资料考证,黄埔一期时,师生中的中共党员有103人,其中学生88人,教职员15人。以后各期,共产党员师生人数又有增加。这批共产党员,在当时即是一些不同凡响的人物,主要体现在:入党时间比较早,有的还是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创始人;文化程度比较高,最低是中等以上学历;阅历十分丰富,多数是各地革命运动的先锋和骨干;军事基础比较好,一些人曾从事过军事工作。这批共产党员经过在黄埔军校的学习和磨炼,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以下收集整理了104名黄埔军校师生的简历,其中教职员34人,学生70人,试图用较少的文字大致勾画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中的堂堂阵容。有的是大家所熟悉的,有的则是在此第一次为其立“传”。因为,他们属于那个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具有特定的代表意义,故录于此。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录于此。这里所列出的“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人”,

    大致有来校前入党的,有在军校中入党的,有当时是党员后又脱党、跨

    1927年7月20日,黄埔军校发给第5期毕业生许德华(光达)的毕业证书。

    党、退党、叛党等多种情况。本文只以他们是黄埔军校师生,曾经是共产党员为历史依据。但对于原在军校时是共产党员,而后跨党成为guó mín dǎng高级将领的黄埔生则未列入,如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曾是共产党员的韩浚、李仙洲、侯镜如、李奇中、黄雍,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的共产党员文强,等等。

    于树德1894年生,河北静海人。1922年入党,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第4届常务委员,1982年2月在北京逝世。

    王良1905年生,四川綦江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