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8 章(第2/4页)  人才三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我把您分给的银子埋在了地下,一个也没少。”主人骂了这个仆人一顿,决定收回他这1000两银子,分给已拥有1万两银子的人。

    故事以几行诗作结尾: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便是“马太效应”一词的由来。联系到目前社会上纷杂的人才现象,可以说“马太效应”是一种社会的惯xìng。已经成名的“显人才”,社会加给他们的荣誉、待遇、职位会越来越多,以至于忙应酬,影响工作;而尚未成名的“潜人才”经过千辛万苦创造的成果却无人问津。斯大林曾多次地讲到这个问题:“在我们国家有成百成千的有才能的年轻人,他们竭尽全力要从下面冲上来,以求把自己的微薄贡献投入到我们建设事业的总宝库。但他们的努力往往是劳而无效的,因为他们常常被文坛‘名人’的自负,我们某些组织的官僚主义和冷酷无情,以及同辈的嫉妒压抑下去。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打穿这堵死墙,使不可胜数的年轻力量得到出路。”(《斯大林全集》,第12卷)斯大林在40年代就讲到要支持“小人物”,支持未出名者,帮助他们减少阻碍人才成长的“死墙”,目的也是为了减弱“马太效应”,促使人才选拔机构早日发现人才,起用人才。

    人才总是要多多少少经历一番“马太效应”的考验,才以自己顽强的毅力、优异的成果显露于世,古今中外,无一例外。既然社会上存在着“马太效应”这种对潜人才的抑制,这就给人才的发现者提出了一个责任:要学会用人才于未名时,支持人才于逆境时。

    管理者想要冲破“马太效应”对人才的阻隔,就要坚持“任人惟才”。俗话说:“有名皆从无名来。”鲁迅曾风趣地说:“即使是天才,刚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不是美妙的音乐。”打开人类的史册,古今中外有哪一名发明家、科学家、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一开始不是默默无闻的“小辈”呢?爱迪生卖过报,高尔基打过杂,瓦特发明蒸汽机时是个机器修理匠。我国古代的毕〖FJF〗NB044!FJJ〗、鲁班、李时珍都出身“布衣”之家。闻名于世的赵州桥的设计者李春,是我国隋代的一个普通石匠。你能说他们不是人才吗?其实,古代我国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在用人问题上都是强调不计家世、不计名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曾提出“官无常贵”;韩非在其《说疑》篇中指出,不论被选者出身如何低微卑贱:或是出生在山林沼泽的地方,或是被捆绑着关在牢房里,或是做厨师、养牲口、喂耕牛,只要他们是人才,那些开明的君主都会加以举用的。

    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诗叫做“花不知名分外娇”,是指有些榜上无名的“野花”反而要比花苑里那些名贵花卉开得娇艳。在人才问题上有句名诗叫做“更有无名胜有名”。现实生活中往往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反做出了那些士家名流所不能做出的事。翻开科学史,在科学上标新立异、有重大突破的人,几乎都是当时的非名家。伽利略17岁时发现钟摆原理;牛顿23岁时创立微积分;华罗庚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首先向名家挑战时,也只不过是小县城里一名二十几岁的小店员。

    借古鉴今,晏殊的方法我们还是要学习的。现代的管理者们,应对那些默默无闻而又“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从大脑的深处彻底根除“马太效应”的痼疾。清朝著名诗人龚自珍有两句震撼人心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诗人反对反动统治压制人才所发出的呼吁。今天,社会主义虽然给人才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束缚人才成长的一些旧观念、旧思维还是有的。真诚地希望管理者在人才问题上不计名位,丢掉偏见,做到“不拘一格用人才”。

    要设计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