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4、天坛1(第1/2页)  冬雪苍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4、天坛1

    第二天一早,佟雪与刘影醒来去了校门口,遇到了早已经等待在这的张孝彦与刘云海,这是昨天他们的约定,这两个男生还是挺细心的,不但带了自己的水,还为两位女生带了水。大家走出校门,按网上查好的行车路线,坐车来到了天坛南门。

    古代帝王家都喜欢坐北朝南,南门也叫昭亨门,在门口处有鸟瞰图,并有天坛的介绍。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坏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世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远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西天门内侧建有斋宫,是祠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常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及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丽,环境庄严肃穆。

    按照鸟瞰图,从南门进入,几人脚下一路平坦,全到是古代的青石板,在这里历经上百年,几人说到,不知道我们几人谁曾经踩着皇帝的脚印在向前走,路的两侧是松树常青。快走到圜丘时,在这里可以看到有很多老年人右手拿笔,左手提个小手桶,在地面上写字,有的写行书,有的写楷书,每个人写的都是那么好看,令人羡慕,雪儿说道,我们是真的没有白来,我们中国的书法是渊源流长,从古至今不知道出了多少名法大家,古人创造了甲骨文、隶书、魏碑、楷书、行书、草书,篆书等,尤其行书、草书那更是行笔流畅,笔法自然。老孝彦也想试一理,就象一位老者借来了写了几个字,雪儿也越越欲试,看张孝彦完后,写了一首花雨月,张孝彦看得有些呆了,难道这不是缘吗前几天的梦境不会是对我的指引吧。刘影说道,怎么呆了,是看我们雪儿的字太漂亮了,还是雪儿漂亮啊

    老者在那笑了笑,说道你们这是照灵飞经练习的吧,相传为唐朝钟绍京所书,好帖,灵飞经通篇字浑然一体,虽为楷书,却有行书的流畅与飘逸之气韵,变化多端,妙趣横生。年轻人,你们写的真不错啊,如果愿意可再此基础上再练行书,这对于你们现在学习和工作都是十分有好处的。雪儿说,这灵飞经是中学时一个老师给我的,她从哪得来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当时见我的老师写的字秀美,因此,我就请求老师教我,她就给了我一本字帖,现在应该好买了。老者说道,你也可以尝试再练练王羲之的圣教序,或是琵琶行。这都是好帖。四人又看了一会老者写字,水印干了再写,写了过一会又干。这围观众位老人写字的人很大,有大人、孩子、老人。有的外国人也看得忘我。

    大家与老者告别,来到圜丘外围的外面,有三个门,中间高,两边的门略小,此门称为棂星门,大小沿圜丘的内外围墙各设四组,每组三门。看到旁边的介绍,圜丘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最初是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将蓝琉璃变为汉白玉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地位。

    从左边的门进入,开始感觉脚下的青石板已经有很多缺棱掉角,饱经风霜,想想刚入门的位置也许是后人修缮过吧。看到圜丘分三层同心圆台,汉白玉栏板格外显眼,小圆柱上雕刻的是各式各样的龙,喷云吐雾,十分生动,就象要真的腾空飞云一样,让人感叹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