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七章宁死不做兵部尚书(第2/3页)  盛唐血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陈应大可以行军法,十七禁令五十四斩,有的是办法治服刺头。

    可是,兵部却不一样。

    这里是大唐朝廷的要害衙门,掌握着实权的都是不入流的小吏,这些小吏大都是滑不留手的滑头,成事的本事或许不大,要想坏事,陈应绝对会是一筹莫展。

    长孙无忌冷冷的问道:“杜军曹就这么自信,陈应掌握不了兵部?”

    杜淹摇摇头笑道:“陈应只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介兵卒,升任兵部尚书,除了他真的很能打之外,还是一点,他是驸马都尉,尚平阳公主。如今平阳公主得了气疾,乃不治之症,陈应绝对没有精力去管兵部的琐事!”

    众人一听,顿时兴高彩烈。

    唯独李世民闻言,脸色大变。

    杜淹望着李世民笑道:“要彻底扳倒太子,说到底,还是要靠大王自己,旁人只能甘为鹰犬,还请大王牢记。”

    李世民呢喃道:“我们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杜如晦沉吟道:“大王的根基,并不在长安,而在河东太原,因此,在长安大王才会处处受到掣肘。为今之计,要么将河东的力量调来关中,以增强西府实力;要么便只能自请出镇太原,惹

    不起,咱们躲得起。”

    房玄龄忧心忡忡地说道:“只怕皇帝和太子,都不会答应。”

    长孙无忌苦笑道:“长安城内,唯一能依仗的,便是天策府内的亲卫,满打满算,也不过两千将士。东宫外加齐王府的甲士,就有一万五千人,这还不算,长安城内的几万禁军。咱们在长安城内的力量,太薄弱了,秦王府就像个纸糊的。”

    李世民沉吟道:“那就从河东,调一批人到长安,老侯——”

    侯君集浑身一凛,沉声道:“调多少人马?”

    长孙无忌皱起眉头道:“少了不顶用,多了容易被发觉。”

    侯君集道:“最关键的是,现在长安城里,谁也不会答应,秦王府增兵添将。”

    李世民稍稍思索了一下,道:“先调一千甲士,本王要的是精锐,以一挡十的精锐,让张亮来操办。老侯你负责接应安置。”

    侯君集怔怔的望着李世民,恭恭敬敬的一稽。

    李世民浑然无所觉似的继续道:“调来的人,不要集中在秦王府,分散安置。”

    芙蓉园芳林苑中,陈应跟着孙思邈、李秀宁一起练习道家养生术十段锦,孙思邈一般教近授着李秀宁功法,一边道:“要想治愈公主殿下的气疾,必须内外兼修,外以药物敷之,内以功法调理内息,唯有如此,方有一线生机!”

    陈应躬身道:“多谢道长!”

    孙思邈淡淡的笑道:“应该的,应该的!”

    孙思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原本他无意仕途,甚至不愿意为官,如今却愿意委身在大唐博仁医院充当医正(既院长),主要还是他经不住陈应的诱惑。

    孙思邈一生著书,著有千金要方已经著完书,还有在著的千金翼方,他很想将自己毕生绝学,弘扬开来,惠及劳苦大众。奈何在这个时代,写书容易,推广却非常难。以抄书为例,千金药方共九十三卷,五千三百余方,全书共计六十五万余字。

    在当时已经算是鸿篇巨著了,孙思邈还在不停的录入,预计有可能突破百万字,这样以来,传播此书实在太难了。如果抄书为例,一个书生一天了不起可以抄出上万字,雇佣一百人抄录,一天最多能抄两册。

    这种不仅费事,而且更加费力,还容易出错。

    可是采取雕板印刷,成本会比抄书更贵。孙思邈想要推广他的书,就算他行医赚的钱,根本就负担不起,更何况孙思邈并没有多少钱,他喜欢为穷人免费治病,而且更喜欢送药。

    别说出书,就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