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章 三坟(第1/3页)  鬼盗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鬼盗墓最新章节!

    三坟

    上古时期,巫史不分。后世史官整理史料之时,不得已要耗费巨大精力,将诸如神鬼灵异部分,一一剔除,以期得出历史的真相。

    整理这些史料丛书之时,史官们渐渐发现许多离奇事件,虽诡异玄虚,却又真伪难辨。这些事件看似玄之又玄,不可妄信,可是究其细节,千丝万缕之间,又似乎真有其事。

    对于这一类型的事件,绝大部份史官虽觉不可思议,却选择不去议之,不过略过于心,便置之脑后,不再翻起。

    唯有极少一部分史官,却将这些看似个别的事件放在了心上。他们整理正史之余,花了许多心思,在野史轶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查找对应那些有时不过只言片语的野史背后的真相。

    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不惜为此丢官弃职,变卖家产,四处周游,奔走于市井歌楼、孤村陋巷之间,交谈于野老村妇,行行业业,只为求取一个真相。

    久而久之,这部分史官开始相遇。有时因为同一个野史中的疑点,他们碰到了一起。由于志同道合,又同出于史官,这些原本来自各地之人,往往成为了莫逆之交。

    他们慷慨汇总自己手头搜集的史料,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论辩、求证,以期找出那些遗落在正史之外,看似不过传说的野史轶事的真相。

    由于触动他们寻找真相的动因,往往来自于某一本古老书籍中的只言片语,或是引用之言,因此,他们便借象征整个华夏文明源头的“三坟五典”来命名这个团体,谓之“三坟”。

    此外,由于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源出史官。对于史官,古有“作册尹”之称,于是便将金石文字中,象古代典籍之形的“册”字,当作这个团体的标志。

    “三坟”在春秋战国时期迅速发展。

    不过,随着整个群体的壮大,开始引起当政者的关注。因为三坟人在追查历史真相的时候,往往触及当政者刻意隐藏的阴谋。

    尽管三坟人出于史官的敏感,对于此类事件尽量避过,却还是令当朝者放心不下。于是,他们开始以各种借口剿杀这个群体。

    由于“三坟”群体往往具有极大的渊源背景,他们大多来自世子大家,朝廷不便明里动手,竟不惜栽赃、嫁祸,甚至暗杀。三坟的成员大多是家族式的,具有极深的家学渊源,于是往往一件小事便致株连九族。

    秦时焚书坑儒,大批三坟人被杀。汉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又有人借机将大批三坟人驱逐。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司马氏集团,许多三坟人心生厌倦,开始选择退隐。

    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坟渐渐式微,最后退出文人的视野,消失不见。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群体,便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一般,它只是选择了隐遁,不可能真正消失。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书籍,还有文字,还有各种神秘现象的存在,她便一直都会在。

    长白山荀家。

    荀家祖上世代史官,但精通武学,算是武学大家。明清之后,渐渐退出官场,辞官退隐长白山中,以狩猎养参,教授武学为生。

    黄老师傅听说荀晋来自长白山荀家,是三坟人,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么说,你是长白山荀云老爷子的后人?”

    荀晋微笑道:“那正是晚辈的祖父。”

    黄老师傅脸上放光,他转头对暮老师傅说道:“要说三坟,可能我老朽知之不多。不过说到长白山荀云荀老爷子,那咱们这条道上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

    “哦?”暮老前辈好奇道,“怎么,湘西道上有跟荀爷老爷子打过交道?”

    黄老师傅说道:“老弟有所不知。几十年前,咱们湘西道上也曾出过点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