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2 章(第1/4页)  血肉长城——中国抗日战争著名战役纪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团军及第11 师等部遂向宁国方向及宣城以西转移,12 月初,日军一部向宣城、芜湖西侵,主力则由郎溪北上进犯南京。

    淞沪会战至此结束。

    第四章忠魂扶摇傲长空

    战神扬威

    pào兵是战争之神。自17 世纪pào兵成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从步兵中分离出来之后,欧洲人所进行的几乎所有战争,一无例外地都同pào兵的作战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pào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直到20世纪初叶,中国仍然没有像样的火pào生产工业,因而也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强大的pào兵部队。

    像淞沪会战这样宏大的战争行动,按照现代军事的观点,不可能也不应当没有pào兵的参与。事实是中、日双方都使用了pào兵。问题在于中国的pào兵实在太弱了。

    回顾那一阶段的历史,写在这里的后,不是也不想展现中国pào兵的雄姿及其战斗活动的奇伟壮观,因为所有的资料表明,参与这次战役的中国pào兵其规模及战斗力,与战役的实际需要极不相称。虽然不能笼统他说,有了强大的pào兵就一定可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但却可以肯定他讲,如果拥有比当时更多更强的战pào部队,会战的结局一定会比已经出现的好得多。之所以仍然要赘述,不只在于pào兵的战斗是这次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非常幼稚、弱小;而且是出于对一种精神,或者更多的是对一种愿望的祈盼与寄托。

    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pào兵部队,基本上是在德国的支持下建立的。除轻型迫击pào外,重迫击pào及王战pào山pào,大部分为德国制造,独立pào兵及重pào兵亦为德国教官训练而成。

    会战之前,国民政府陆续从德国进口了数批口径为75毫米及口径为150毫米的“卜福斯”式山pào,扩建了pào兵部队,经德国军事顾问团协助训练之后,配属野战军行动。1934至1936年修建水备国防工事时,专门设置了pào兵阵地。到会战打响前张治中奉命进攻上海时,pào兵第8 团及重pào兵第10团随往,进入真如、大场一带阵地,实施战斗警戒。

    8月13日,淞沪会战bào发的当天,第87、第88两师的迫击pào营,奋起还击日军的进攻,打响了该战场抗击日军的第一pào。

    随着战局的发展,中国的pào兵陆续调到了淞沪战场。至9月20日,第3战区依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颁布战斗序列时,参战的pào兵计有4个团4个营。其中,pào兵第8团、重pào兵第10团、pào兵第16团(暂归)、重迫击pào两个营、战防pào两个营配属松沪围攻军战斗,集中攻击日军虹口公园、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杨树浦公大纱厂、沪江大学等既设据点;pào兵第2旅第2团,配属杭州湾北岸守备区,其第1营据守浦东防线,以火力支援淞沪围攻军的进攻行动。

    参与围点进击战斗的淞沪围攻军所属pào兵部队,在8 月23 日之前,集中全部人力轰击敌工事据点。因数量少,口径小,威力不足,加之敌工事坚固异常,所以未获得显著战果。虽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步兵的攻击行动,但未能给敌以有效杀伤,更无法压制敌之猛烈火力,致使步兵伤亡惨重,终未能攻陷敌之据点,使步兵,尤其使pào兵自己,抱恨不已。

    长江南岸守备区所属之pào兵第16团,在淞沪围攻战期间暂归淞沪围攻军之后,其江防守卫主要依靠海防pào兵,但其力量更为弱小,且配置分散,根本无法抵御日军舰pào的攻击。故8月23日以后,日军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几乎未费太大的气力,就登上了吴淞至浏河口一带的陆地。

    此后,随着宝山、罗店、蕴藻浜一带胶着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