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65 杨嗣昌】(第3/5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请求辞职,以代父罪。

    结果崇祯帝免了杨鹤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却**让杨嗣昌辞职,还多次温言抚慰,激励他尽职任事。

    翌*五月,杨嗣昌被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他在任内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

    崇祯七*,1634*九月,他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陈述边事,并主张开矿招工以瓦解乱党,多所规划,给皇帝的印象是异才可用。

    不久后,杨鹤去世于袁州,杨嗣昌回家丁忧,一*后又遭继母丁氏之丧。

    这时,关外满清入塞大掠,兵部尚书张凤翼畏罪自杀,崇祯帝决定起复杨嗣昌,遂于崇祯九*,1636*十月下旨夺情,命杨嗣昌接任兵部尚书。

    杨嗣昌三疏请辞,崇祯帝不许,他便于崇祯十*,1637*三月抵京赴任,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的中心。

    此时是1625**底,杨嗣昌只有三十六七岁*纪,离四十岁尚且有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再过十二*不到,杨嗣昌便将居于高位,影响整个大明的朝政和军事。

    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时,明王朝已陷入内忧外患的泥潭中,清军多次入塞,威胁**京师安全。

    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几十*起义军在中原流动作战,更是**腹心之患。

    杨嗣昌莅任前的崇祯九*,1636*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在黑水峪大破起义军,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转。

    杨嗣昌在守制时关心时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书后就已对**的未来有了详细的规划,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于笔札,富有辩才,每次皇帝召见时,都能思如泉涌,侃侃而谈。

    与前任兵部尚书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因此崇祯帝每次召见他的时间都远远超过规定时间,对他几乎言听计从,甚至惊叹:“用卿恨晚!”

    杨嗣昌对**未来的规划可归纳为三点:一、攘外必先安内;二,足食然后足兵;三、保民方能荡寇。

    其对策主要集中于前两点。

    对于第一点,他认为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张先与**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农民军。对于第二点,他建议增兵12*,其中步兵74000人,马兵36000人,并增加饷银280*两,采取均输、溢地、寄监学生事例、驿递四个途径。于是崇祯帝在他的建议下先后向民众加派剿饷和练饷。

    杨嗣昌所提的三点纲领,都是为了实现他“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计划来服务的。

    这一计划的执行依靠的是五省总督洪承畴和五省**王家桢的配合,洪承畴已在围剿农民军的过程中颇建功勋,但王家桢被杨嗣昌认为是个庸才,不堪此任,于是杨嗣昌经密友礼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绍,向崇祯帝推荐了两广总督熊文灿接替五省**。

    各省督抚在杨嗣昌的指挥下,围剿农民军有了很大进展,到崇祯十一*,1638*二月,湖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受熊文灿招抚,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招安,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意见,相信了农民军的投降。

    结果刘国能确实效忠**,但张献忠却是假招安,最终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时的闯将李自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