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18 上百年】(第3/5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弹性变成了变动。

    而所谓的羁縻,对于明和蒙古来说,是没有存在过多久甚至就没有存在过的。

    甚至,在某些时期,在双方冲突中的伤亡比迷之尴尬的时候,可以看做是蒙古羁縻了南边。

    虽然蒙古人入主中原近百年,但在中华帝国的分布并不广泛,除却一些贵族在全国主要重要城市因作战、住守防御或任官、分封等南迁外,大部分人仍然主要生活在北方。

    **乍兴,蒙古贵族是威胁明帝国最大的力量,所以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均加强对蒙古族的打击力度,不惜一切代价削弱其统治力量。

    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迁徙蒙古人入内地,安置于诸卫所,凡归附鞑靼官军皆令入居内地,仍隶各卫所编伍,每丁男月给米一石。

    这样既便于加强对其监控,又可以实行“以夷制夷”和实行“民族同化”政策。

    并非全部归附的北方少数民族尽入卫所军伍,早期通行做法是“以少壮者隶各卫为军,俾之屯守;老弱隶北平为民,从之。

    属民者也基本上是卫所代管民籍,而迁居中原及南方内地卫所者则基本上都是卫所军籍。

    明政府针对蒙古贵族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有的就地安置,有的移居京师,还有一些则在随军征讨过程中迁徙分布于全国各地。

    就近安置是朱元璋首先考虑的,西北陕西都司及行都司,山西都司及行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和辽东都司都是达官的聚居区。

    在辽东,洪武二十年六月,纳哈出率其部下二十余万人归附**后,朱元璋决定“其本管将士,省令各照原地方居住,顺水草以便牧放,择膏腴之地以便屯种。

    如北平、潮河川、大宁、全宁口、南口北旧居之人立成卫分,与汉军杂处,若沈阳崖头闾山,愿居者亦许与辽东军参住,以便耕牧,务令人心安乐,不致失所。

    这批归附的少数民族将领后来迁播分布非常广泛,南方诸省皆有分布,但大部分仍在北方。

    洪武二十二年,“置泰、朶颜、福馀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以居降胡”。

    稍后的永乐元年,“三卫来朝益求内附,因改封宁王于南昌,移行都司于保定,而以大宁全地与之。授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官”。

    由于明代整个东北地区是没有行政机构的,那时居民,主要是蒙古人、女真人和汉族人,自然就成为卫所系统所辖的一部分了。

    在西北陕甘宁地区,废原来的地方编制,建立土卫所的情况比较多。

    原来的官员被任命为卫所官员,称“土达官”,原来的士兵则被称为“土达”,如元万户把丹据平凉,洪武初归附,授平凉卫正千户。

    部落散处开城等县,仍号土达。

    据《皇明九边考》,“达官达舍多安置真保河间等府”,这里成为达官军居住聚居区,定州卫的达旗军余达1**7名。

    隆庆二年,保定卫将各处达官军合为忠顺营,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南北直隶是蒙古族官军迁入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地区。

    明代九边各镇蓄养蒙古夷丁是个传统,大致从嘉靖年间明军将领广泛开始蓄养家丁起,边境将领就开始有利用蒙古人收为己用的现象。

    蒙古夷丁擅长弓马骑射,是非常优秀的兵源,配以**的武装和训练,组织起来就是一支精骑。

    万历辽东名将李成梁的手下就拥有蒙古人充当家丁,不仅如此,就连努尔哈赤也有一些史料说他曾作为质子充当过李成梁的家丁。

    一般来说夷丁主要来源是内附蒙古人,如辽东天启年间内附的桑昂部就被编成了降夷左右营,一直活跃到松锦大战,当然也有被明军俘虏后收编的蒙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