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07 扼杀家族式腐败】(第3/5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代品,钞票成为货币替代品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对发行钞票的银行的兑现能力和意愿没有怀疑。

    钞票发多了银行的这种能力和意愿会下降,这样就抑制了钞票的发行,没人愿意持有银行钞票。

    米塞斯进一步把货币替代品分为货币证券和信用媒介。

    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其所发行的货币替代品是否保有等于其总额的现金(本位币)准备。

    与足额准备对应的那部分货币替代品叫“货币证券”,超出准备发行的那部分货币替代品叫“信用媒介”。

    也就是说,两者以百分之百准备金为分界线。

    米塞斯指出,货币证券发行数量的多少对市场是没有影响的,但信用媒介的发行数量会影响货币购买力、物价并暂时影响利率。

    货币证券与信用媒介对应两种不同的信用,一种是商品信用,是指不发行信用媒介的银行可以贷出的信用,这种银行只贷出它自己的资金和它的顾客们信托它的金额。

    另一种是流通信用,是指由于银行可以发行信用媒介而可以贷出的信用,这时银行贷出的资金超过它的自有资金和顾客信托它的金额,相当于无中生有地创造了信用。

    简而言之,商品信用对应于货币证券,流通信用对应于信用媒介。

    米塞斯指出“信用扩张”只能是流通信用的扩张,商品信用是不能扩张的。但流通信用的授予并不总是信用扩张的,如原来发行的信用媒介在市场上所产生的影响都已经被消化,或者说,物价、工资和利率等都已经适应于新增加的信用媒介而调整到位,这时不增加新的信用媒介,那就不会引起信用扩张。

    换句话说,信用扩张只发生于新增发信用媒介的时候,如不增加新的信用媒介,只是把原来收回的信用媒介重新发一下,那就不是信用扩张。

    米塞斯认为在“自由银行”条件下不会出现信用扩张。

    那么,什么是自由银行?

    米塞斯说,自由银行是遵循一般性法则的银行。

    米塞斯强调银行业务应该受一般商事法规和民法的管制,而不受政府颁布的特殊法令的管制。

    就是说,银行必须履行一般义务,比如兑换现金。

    在自由银行条件下,假如银行发行信用媒介,那么它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地位。

    不稳定源于银行的声誉很容易受损,而银行最珍贵的资产是自己的信誉。

    米塞斯认为,银行的钞票一般难以取得人们的信任,所以银行更不敢过分发行信用媒介,因为那样就增加了兑现它的货币替代品的需求,这使银行不得不回到紧缩,所以银行是很难做到信用扩张的。

    换句话说,在自由银行制下,有自动的机制制约银行信用扩张,使银行不敢滥发信用。

    所以,如政府从未对银行业加以干涉,大规模的信用扩张不会发生。

    如银行是受政府特殊法令管制的,那么就不再是自由银行。

    当银行成为政府达成财政目的工具时,信用扩张就容易发生,因为人们对政府的财政部门和它所控制的机构发行的货币总是“信任”的,虽然这是一种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的“迷信”。

    米塞斯认为自由主义在银行问题的处理上犯了大错,即他们在银行业上放弃了自由企业的原则,这相当于纵容了银行业的信用扩张。

    信用扩张的危害包括过度消费与错误投资,使生产调整和资源重新配置变得困难,以及不公正的财富再分配等。

    如政府不断运用通货膨胀政策,那么将使货币制度崩溃。

    天地会治下地区现在就已经处于货币制度崩溃的状况。

    吴雪霞听的懵里懵懂的,“那怎么才能让我的钞票重新值钱,不被老百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