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857 第一次谈判】(第3/4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也没有要代表大明。

    韦宝不认为**是治理最失败的朝代。

    一个王朝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综合矛盾造成的,绝非一人一事所能导致的。

    也绝非简单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释。

    对一切历史现象都从经济上找根源的做法逐渐不满。

    **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两线鏖战的困境,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四、宦官专权与党争。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首先是**的财政问题或者说**的财政危机。

    在韦宝看来,一切问题均根源于经济,但**的财政不良的确是其灭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

    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

    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

    却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

    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

    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灭亡,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

    至于有人所说崇祯内府有千万两巨银,实属无稽之谈,已被鉴为讹传,不必再辨。

    即从常理来讲,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

    明代的财政危机为何此般严重,很大程度上是一项重要财政来源的流失,即军屯体系的破坏。

    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

    明代永乐元年,全国军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而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早在弘治年间,兵部尚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

    原本由军屯负责的军费开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后俱从国库支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不仅减少了一项巨大的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以此之后,由于军饷需要国家调拨而不能就地取饷,军屯体系下军饷主要来源于军屯田收获。

    军饷及时发放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从此之后,明王朝常有“打不起仗”的忧虑。

    “万历三大征”,仅援朝之役就耗资700万两,宁夏之役耗资200万两,擂州之役耗资至少200万两。后来的辽东战事、国内民变,无不在大量消耗军费开支。

    天启、崇祯年间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

    明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实力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所属部队,多由明军变节而来,就是军饷不发的恶果。拖欠军饷甚至影响到了辽东,崇祯元年,辽东兵变,又是因军饷所为。

    而崇祯十七年,因凑不齐一百万犒军军饷,而延误了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则又是放弃了明王朝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设想若军屯体系未废,军费充裕,足以自给自足,又岂有此忧。

    百年前军屯废驰的恶果,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